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走过的十八年:还河流以清澈 还山川以绿色

温州日报2025-07-11 08:50

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楠溪江边清理垃圾。

温州网讯  “楠溪江是我们永嘉人的母亲河,更是百万人民赖以生存的‘大水缸’。”多年以前,温州的工业野蛮发展,旅游业又以粗放模式快速扩张,曾经灵动的楠溪江日渐黯淡——垃圾在岸边堆积、水质渐渐恶化、非法采砂悄然蔓延。

为了复原“楠溪江上清风棹,渔歌唱晚伴鸥鸣”的旧时记忆,2007年6月5日,杨建南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环保追梦人”携手成立了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从此踏上守护母亲河的征程。

从“环保个体户”到“生态集团军”的突围之路

“如今,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已壮大至四五千人规模,且年龄跨度极大,上有满怀热忱、发挥余热的耄耋老人,下至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包含了教师、学生、医生、农民、私企职工、公务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杨建南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之初,仅有四五十名志愿者,这些最初的“火种”以自身为纽带,“点燃”身边的亲朋好友,用持续的实践耕耘,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这份公益的力量……从江岸一隅到全城响应,昔日零星散落在楠溪江沿岸的“红马甲”,已化作一片流动的“志愿星河”。

这些如星子般密布在永嘉全域的志愿者,按照地域划分成33支“蜂巢式”的志愿者服务支队。杨建南表示:“我们会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志愿者支队负责楠溪江某一特定流域的保洁、督导、宣讲等工作,一旦协会召开大型活动,我们就从各支队抽调人员。”每个支队如同“蜂群”中的“工蜂”,专注自身工作的同时,又与“母蜂”保持实时联动,形成既分工明确又有机统一的志愿服务生态系统。

近几年,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更倾向于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作为‘环保新生代’,可以持续参与,保障环保行动延续性。”此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志愿者“刚入门”时都要接受系统性培训——首先,学习关键环境指标、垃圾分类等环保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构建专业的环保知识体系;其次要强化训练实操技能,分步骤培训河岸垃圾清理技巧、水体采样操作、简易水质检测;志愿者还需学习接地气的沟通方法,比如“回收一吨塑料瓶可以节约3吨石油”的具象化表达,并要熟悉永嘉当地方言,将“富营养化”“微塑料污染”等专业术语转化成农村老人能听懂的话。

“最初的日子里,经费是压在我们肩头最难挪开的巨石。”杨建南坦诚道,虽然志愿者甘愿义务付出,可交通费、餐费以及垃圾夹、垃圾袋等工具的购买,都是绕不开的开销。

“随着志愿活动越发频繁,护江成效如涟漪般扩散开来,县生态环境、民政、水利、农业等政府部门看到了我们,伸出了援手,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我们的行动。”曾经捉襟见肘的日子,就这样在各方合力下,慢慢从缝隙中透出了光亮。

从“身体力行”到“社会赋能”的价值跃迁

楠溪江三百里碧水旁,来自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红马甲”手持特制垃圾夹,或深入滩林摘取悬挂在树枝上的塑料袋,或从石缝中钩出沉积的泡沫箱……十八年来,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持续开展“为母亲河梳妆”行动,一点点用脚步丈量“生态责任”。

“我们的每一次弯腰拾捡,不仅清理了楠溪江两岸的垃圾,更是涤荡人心中的‘垃圾’。”杨建南强调,协会在2009年吸纳了一大批专业知识扎实、宣讲经验丰富的宣讲员,组建生态文明讲师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文化礼堂、景区开展宣讲活动,将环保知识转化为可触达的公众认知。

而未成年人和农村老人,一直是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的重点宣讲对象——

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萌芽期,若能做好引导,他们的环保自觉性也会自然增强;而一个小朋友获得的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带动效应,辐射一片成年人,正所谓“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辐射整个社会”,部分成年人平时“不拘小节”,旁人百般劝说难以奏效,孩子的一句话却可能让他们改变。

生活在楠溪江两岸的农村老人的一举一动,更是直接关系到这条母亲河的纯净度。针对这些老人,协会每年会组织几十场宣讲活动,采取“狂轰滥炸”的宣讲模式,反复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让老年人明白“生态环境保护与他们利益相关”。“这江干净了,咱们住着舒坦,游客也来得多不是?”如今,村民们不再是当初袖手旁观的姿态,那些朴素的道理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比任何宣讲都更有分量。

如今的楠溪江江面上,一江碧水澄澈。而这背后,藏着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韧性生长的密码:用坚持破解发展困局,用真诚融化认知坚冰。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走过的十八年——还河流以清澈,还山川以绿色

记者 潘培期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