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效果图。
温州网讯 以温州大榕树为灵感来源,用交错的枝叶勾勒出一个自然与人工交织、山与海交融的诗意空间,静静伫立于温州园博园的山脚水畔。这便是“上海园”——一座试图“让园林变成一首诗”的现代展园作品。
上海园由曾参与打造温州“城市阳台”的年轻设计师团队操刀,将温州山水与上海精神编织交融,用榕树、茶咖与山海意象,回应两座滨海城市在文化、生态、精神上的共鸣与差异。
在这里,榕树不仅是植物,更是一种空间结构;茶与咖啡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山海起伏,也不仅是地貌,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对照与延展。三组叙事主题,串联起关于“园林如何突破园林,城市如何回应自然”的全新提问。
山榕交错·万物共融
从温州古榕树到海纳百川上海园
走进上海园,最先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座形似榕树的大型结构体——“共生穹顶”。这一设计灵感源于展园场地内原生的两棵百年榕树。“第一次到温州园博园现场实地考察时,我看到两棵百年榕树立在山脚,枝繁叶茂,气根缠绕,这生命的张力与上海城市公园中那些精雕细琢的植物,形成巨大反差,那一刻的震撼成了设计的起点。”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兰晖告诉记者,由此有了上海园“榕融共生”的构思来源。以榕树为原型,编织出一个介于自然与人工之间的生态网络:巨大的树冠生成展园的共生穹顶,为山林藤蔓和昆虫提供一处生态廊道,也为展园游客撑起一片绿意盎然的华盖。
殊不知,上海园所在的位置,曾是一个有3米断崖的水泥搅拌场地旧址。设计团队在设计时,没有回避山体破碎的不利因素,而是让榕树结构成为缝合这片破损地貌的“生态织补线”,使残破的3米断崖成为设计转化的锚点。气生根延展成通达全园的动线,树干则转译为信息交互与智慧服务节点。这一结构不仅回应温州地貌特征,也巧妙反映出上海园在山体修复上的当代表达。展园的空间逻辑,由此从“设计拼贴”转向“有机生长”。
“榕”本身就是双城的隐喻。它既是温州的市树,也承载着根系发达、气脉延伸的意象;而“融”则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内核。设计团队希望借榕喻“融”,将生态意象、城市气质与社会文化在一棵树上串联起来:温州人行走四方,上海人汇聚八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海纳百川”。一座扎根山海、又不断向外延展的园林,正如两座滨海城市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生命韧性与开放胸怀。
结构之内,文化也将悄然铺陈。展园中巨大的共生穹顶,有趣的“绒编奇境”“互动茧房”等空间,是将温州泰顺的“编梁桥”技艺与上海马陆的篾竹编,以及绒线编织的柔性纹理叠加演绎,以非遗工艺为骨,以现代技术为筋,实现“手工感”与“算法感”的并置。传统不再只是点缀,而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将被真正“植入”园林之中,获得新的生命形式。
园中“生长”的榕树,既构成了展园的物理支撑,也成为生态、文化与技术交汇的象征。在“山榕交错”的空间语境中,城市与自然不再对立,而将以共生的姿态彼此嵌合,为未来的园林设计书写一个融合、生长、智慧的新注脚。
设计师团队在对上海园设计方案进行头脑风暴,咖啡是提神利器。
茶咖交融·节奏切换
从慢泡温州茶到快节奏咖生活
如果说,榕树是结构语言的起点,那么,茶与咖啡的交汇,则让园林拥有了日常生活的温度。上海园还将暗藏一条以“茶咖”为主题的空间游线,这不是简单呈现两种饮品的文化,而是描绘两座城市在生活节奏与感知方式上的差异——一边是慢泡的传统茶,讲究余韵绵长;一边是快饮的都市咖啡,强调提神高效。两种饮食文化背后,藏着两座城市与时间相处的方式。
未来,建成后的展园中,“茶咖驿站”节点被有意安排在动线转折处,让人从绿意中短暂抽身,在香气与味觉中完成节奏转换。驿站建筑采用3D打印技术建构,外立面与崖壁融为一体,内部则配置互动屏幕,游客可扫码领取限定的茶咖混搭饮品。这个设计,意在让人停下来,为快节奏中的“慢”留下空间。
咖啡元素的引入远不止风味。“升咖花园”中的展架、种植容器与户外家具,大多使用咖啡渣回收再制的新型材料。在上海这座拥有全球最多咖啡馆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咖啡渣可达十余吨。如何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循环材料,是城市更新与绿色设计共同面对的现实议题。上海园新型回收材料的使用,正是为了完成从感官体验到可持续理念的延伸,也让“咖”从饮品跃升为一种材料语言。
而在另一端,温州茶文化将以更克制的方式融入场景。文成高山茶、永嘉乌牛早等本地品类,将搭配本土植物配置与茶艺展示,形成一个“被观察”的空间。茶不再只是饮品,而是一种情境,一种可以被感知、被凝视的气息。这种慢调性格也让展园的节奏变得更丰富,而非一味追求流速与密度。
“茶”与“咖”的并置,不只是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对照,更是一种让人放下语义而回到感官的方式。在某些时间点,品茶与喝咖啡本没有区别,真正被激活的是城市中人们对自我节奏的选择与把控。通过材料、味觉、空间体验等细节勾勒,上海园用一杯混搭饮品完成了对两种城市气质的隐喻回应。
山海织境·双城和鸣
从浙南山水到海派之城
温州是一座写在山海之上的城市。蜿蜒的丘陵绵延至东海,水系密布,地势起伏,为这座城市赋予了近乎天然的生态骨架。而上海则是另一种姿态——平原铺展,结构紧密,由人工推动的秩序与逻辑,构筑起现代都市的轮廓。地理上的反差,使两地在山与海之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节奏,却又因相似的“向海而生”气质,在展园中交汇成章。
兰晖的记忆中,山海环绕于脑海。他说,此前多次来温州设计作品,对温州的山海印象颇为深刻。尤其是创作温州“城市阳台”时,每每站在瓯江边,远眺对岸秀美的山体,山水相依的诗意画面留给他无尽的设计念想。如今,上海园正好有了灵感输出机会。设计以“山海意向”起笔:一条水上步道连接引导游客从入口步入自然山体上的观景云台。水面上的行进,是一次象征性的过渡——从温州的山地自然,进入上海的现代建构,也从时间的过往迈向空间的延展。四大核心空间“水之庭”“森之庭”“云之庭”“境之庭”围绕生态、水文、气候与精神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模拟海、山、风与意的共生状态。
生态不是表面的绿,而将是系统性的嵌套。展园将构建多层级的生境网络:上层是藤本植物与立体绿化系统,串联起“共生云顶”;中层为花木与路径结构,组织动线与节点;下层则嵌入湿地净化系统、水循环廊道与无土栽培技术,实现“自我调节”的生态机制。漂浮花园、雨水花园与沼泽市场并非景观陈设,而是一种城市内部生态的重构练习——在紧凑与扩张之间寻找自然的回音。
城市治理思维也会贯穿其中。上海近年来提出的“千园工程”“口袋公园”“一江一河”计划,在这里被以设计语言转译:小尺度碳汇点、互动型节能地砖、智能灌溉与空气监测系统一一嵌入展园,不张扬,却稳稳落地。这些看似微小的介入,恰恰体现上海园如何用技术缝合人与自然的缝隙,也展示出当代园林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力。
双城文化脉络则通过湿地记忆与沿水生活巧妙传承。温州自古“菏泽而居”,上海河网交错,两地居民都依水而栖。园中“鱼影水道”“阴生部落”“山岩王国”等场景通过植物肌理与空间曲线,唤起人们对水与生存的集体记忆。并且,选用南方红豆杉、岩生植物等适生品种,通过光影控制、空间高差,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具备“山气日夕佳”之感的沉浸体验。
最终,所有路径都将汇入一个中心意象——“共生云顶”。这是一种象征性结构,也是一种诗意构想:用竹钢混合构件与太阳能薄膜,建起一个连接地面与空中的呼吸界面。它不是孤立的地标,而是串联水气循环、植物生长与城市能源的交汇点,正如两座城市之间那条看不见的文化脉络,贯穿山海之间。
呼之欲出的上海园,将突破传统园林的静态概念,而更像是一首编织出来的诗。山为起笔,海是韵律,云作留白,路径乃行文节奏,树与风成为潜藏其间的情感线索。园中将没有固定的叙述者,只有漫步其中的行人,在水声与光影间默吟这首诗。
以山与海为纸,以自然与城市为墨,上海园将着笔写下一段双城和鸣的当代表达。榕树之下,一杯茶咖,行走山海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山自温州来,海纳百川去
——上海园榕融共生的诗意空间
记者 缪小霞 实习生 包青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