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被誉为“楠溪之子”的永嘉乡土摄影家叶新人,用一生的时间通过镜头记录下了楠溪江两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变迁。近日,他将自己毕生拍摄的56台专业胶片相机器材及6万余张记录楠溪江变迁的胶卷底片,悉数捐赠给永嘉档案馆,为家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
用镜头定格楠溪江之美
1954年,叶新人出生于永嘉桥头一摄影世家,幼年的他在枫林镇的外祖父家长大,与楠溪江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毕业后,他承袭家族技艺,并于1973年在上塘创办永嘉首家照相馆——“青春照相馆”。在以摄影谋生的同时,他还用镜头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无数个动人瞬间。1975年,随着处女作《听爷爷讲故事》斩获多个摄影大赛金奖,叶新人开始在摄影界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初,永嘉县有关部门着手楠溪江生态保护,叶新人主动承担起摄影宣传的重任。那时,交通不便,他要坐车到乡镇后,再步行至景区,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地徒步,用胶卷相机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他先后专题拍摄了楠溪江沿岸的风光、风情、风物,记录下“三十六湾七十二滩”的绝美景色,包括石桅岩、狮子岩、百丈瀑等核心景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楠溪江的自然之美,更为楠溪江于1988年成功获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提供了有力的视觉支持。
获“乡土摄影家”之美誉
从1975年到2019年,叶新人坚持以摄影表达对家乡的挚爱,累计拍摄了数十万幅照片。从青丝到白发,他走遍了楠溪江流域的每一寸土地,全县400多个行政村和2000多个自然村都曾留下他的身影。正如他所说的:“我深爱着家乡的土地,守在家门口拍照,是我一生的追求。”
叶新人的镜头不仅记录了楠溪江自然风光的演变,更是捕捉了人文历史的点滴。随着时代的发展,楠溪江两岸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叶新人不仅拍摄自然风光,也拍摄了两岸村庄的历史变迁和百姓的生活风貌,用影像串联起了永嘉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地市民至今感叹:“那些年永嘉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叶老师的镜头见证。”叶新人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承载着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自然、唯美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由此让他赢得了“楠溪之子”“乡土摄影家”的美誉。
捐赠照片留存家乡历史记忆
步入晚年,叶新人身体逐渐变差,各种状况频出。三年前,年近七旬的他决定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数十万张底片、珍藏的56台相机(包括莱卡、哈苏等世界顶级设备)悉数捐赠给永嘉档案馆。
为了便于后人研究,叶新人尽管身体欠佳,依然坚持每天上午前往档案馆,在助手的帮助下将胶卷底片数字化后,在每幅作品背后标注时间、地点、主题,做到“一张底片、一张照片、一个说明”。经过三年的辛劳,近日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叶新人成功整理出6万余张精品照片,按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多个专题进行分类。每个专题都如同一本集子,诉说着美好与乡愁。
在叶新人的众多作品中,舴艋舟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这种曾经在楠溪江上穿梭了多年的传统交通工具,不仅是这一江碧水之上最灵动的风景,更是楠溪江文化的重要象征。早在1983年,叶新人就开始拍摄楠溪江舴艋舟,一直拍摄到1998年舴艋舟从楠溪江绝迹,留下了近万张底片。为了捕捉冬日晨雾中的一叶轻舟,甚至连续六个凌晨蹲守江畔……凭着非同寻常的执着精神,叶新人记录了舴艋舟的辉煌历史,也记录了楠溪江两岸交通方式的巨大变革,目前该系列已整理出版画册。另外,还有楠溪江的碇步、古民居等……
坚守与奉献照亮文化传承之路
在6月30日永嘉县档案馆的捐赠仪式上,叶新人分享了他与楠溪江的深情厚谊,并动情地说:“这些底片凝聚着我全部的青春和汗水,放在档案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他表示,这些照片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楠溪江历史变迁的见证。他希望通过捐赠的这些影像资料,为家乡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照片了解楠溪江的过去。
永嘉县档案馆为叶新人举办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图左五为叶新人)
据了解,前些年年事已高的叶新人还奉献爱心,去学校向年轻人传授摄影心得,希望影响更多热爱摄影的人,参与记录家乡的历史文化。
当天捐赠仪式结束时,叶新人将新出版的摄影画册《舴艋乡愁》赠予现场来宾,以此抛砖引玉呼吁更多人关注楠溪江的生态文化发展。
叶新人简介
1954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永嘉县政协常委,温州市摄影名师名家,温州市第二届“青年摄影十杰”。叶新人坚持“守在家门口”的创作理念,走遍永嘉,创作了数十万张地方文化特色深厚的摄影作品,获奖众多,出版《中国楠溪江》《耕读楠溪》《永嘉文化教育丛书》《舴艋乡愁》等。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从青春到白发,他拍下整个楠溪江!如今全部捐赠家乡
记者 赵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