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园第十次参加园博盛会:一园泉水映 万象烟火生

温州日报2025-07-01 09:41

济南园效果图 制图/昊霖

 

温州网讯  提起济南,人们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可能就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画面。灵动的泉水,赐予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

如今,这种与泉水相依的景致,将被搬进温州园博园。和其他城市展园相比,济南园将是少见的“慢节奏”表达——它不造奇景,不立高墙,只还原“泉水人家”。

在济南园里,泉水沿街巷中的青石板流淌,小院人家里有茶、有西瓜、有花草、有竹椅。济南园不似展园,更像是一处饶有生活情趣的民居。推开门,所见即生活,生活亦风景。它不靠堆叠奇观吸引目光,而是在不起眼的细节中,藏进一座城市的温情。

岁月无声,泉水润物,这方园子,是泉城烟火气的一个缩影。

以泉突围术

从“王府园林”到“百姓人家”

济南,一座“山泉湖河城”交融的城市,从名字上听,就自带园林气质。

依泉而居、临水建园,早在宋元曾巩主政期间,济南就形成了“城即园林”的格局。无论是富有“天下第一泉”美称的趵突泉,还是极具风格的大明湖,都浸润着王府贵族园林的气质。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已举办14届,济南园自第五届开始参加,至今共参与九届园博会展示。”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项目推进处副处长高博告诉记者,在园林展示方面,济南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十次亮相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济南面临新课题:如何冲破过往“王府园林”的设计思路,呈现更加贴近当代生活的泉城形象?

呼应本届园博会“百姓园博”的主题,济南园以“寄情山海·诗韵双城”破题,摒弃以往传统的造园模式,转而聚焦百姓日常,实现从“造景”到“造生活”,从“符号陈列”到“生活叙事”,设计理念完成本质跃迁。

“泉水人家”的概念,是这次设计的核心切口。济南园试图通过一个个生活片段,让泉水从背景成为主角。泉边纳凉,院里栽花,泉水煮茶、泡西瓜、养鱼——这些日常生活细节,被自然嵌入园林中,成为唤醒城市记忆的媒介。泉水不再只是自然地貌的点缀,而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底色,是情感和生态的共同载体。

整个园区的水系,以“山—泉—湖”生态流线为基础,利用地形高差,构建出完整的活泉系统。水在空间中以多种状态出现,从动感的“月牙飞瀑”到静谧的“明湖荷田”,再到动态趣味的“气泡串珠”,泉水完成了从自然资源到文化意象的转化。

穿巷绕户的泉流、为西瓜降温的泉水、支撑玛瑙泉净水功能的鱼缸透视系统等设计,不仅体现了泉水的多重功能性,也让它真正“活”了起来。在这里,泉水是景观元素、是生活器具、是生态循环的一环,串联起空间与人的关系,成为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城市脉络。

在园内游线逻辑中,泉水还充当串联动线。设计团队巧妙借助搭建水系,以“泉源-穿巷-归湖”为叙事线索,串联十六个生活片段,形成“一步一景”的流动式结构。通过对视线遮挡与透景的控制,步移景异,开合有致,营造出一种“走进生活”的沉浸感。

在这里,泉水为线,街巷为骨,串联起城市生活的节奏。观众不是在“看景”,而是在“走进生活”。

市井叙事术

1800平方米里的泉城生活剧场

如果说泉水是济南的文化符号,那么市井气、烟火味则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日常肌理。

“在园博会同台竞技的大舞台上,我们想用一个片段式的生活场景,把最真实的济南烟火气演绎出来。”济南园团队负责人李彬介绍,在厦门、西安、重庆等诸多园林环绕中,济南园避开海岛、古都、山城等宏大叙事,转而将视角落到“房前屋后”的日常烟火。

对一方园林来说,1800平方米的尺度无疑是有限的。但于济南园而言,展园空间虽小,却足以凝练出一幕泉城生活剧场。

老济南城的泉道、内街,本就有些许“局促”,这种局促反而让生活更有烟火气。设计团队没有回避这一特质,反而顺应老城气质,将“局促”转化为亲密与沉浸,在紧凑中布景,于局限中藏趣,让园林回归“居所”的本真状态。

济南园的原型,是济南本地最具生活气息的曲水亭街。这里街窄、屋低、泉绕,居民与水相依共生。借助这一生活场景,设计团队计划构建出“一街一巷一院”的空间布局。

济南园的取材不是亭台楼阁,而是青石板、泉道、盆花、竹椅、泉井小院、市井、尺巷等市民日常中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从“起凤桥”到“清泉石上流”,从“玛瑙泉”到“人家小院”,移步换景之间,街巷、院落缓缓展开,生活的温度也随之渗入其间。长廊旁的大碗茶、泉水小院的酸蘸儿、泉道边的盆花竹椅,都是邻里日常间最质朴的元素,不着痕迹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一个真实存在并正在继续的泉城日常。

空间节奏上,济南园以疏密有致回应游客的步伐与感官。园林东南部集中布置市井、小院、泉道等高密度生活场景,通过青石板小径压缩步行尺度,强化生活的贴切感。园中核心区则刻意留白,设置林下草地与长椅,提供舒缓的停留节奏与社交空间。这种“疏密有致”的节奏处理,让园林空间不再是被动观赏的展品,而是一个供人参与、对话与停留的真实生活场所。

“公园30分钟效应”,也在济南园中有所体现。“可坐、可聊、可参与”,在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园中随处可感的现实状态。泉边纳凉、草地闲谈、巷中穿行——这些原本置于园林之外的生活动作,被设计团队巧妙地引入展园内部,使园林与生活边界模糊。林荫下的长条椅、溪亭边的舴艋舟、花溪中的青石板,都是游客放松交流的休憩空间,展现了济南人亲近自然、质朴可持续的生活智慧。

植物的安排同样充满深意。济南素有“家家垂杨”的美誉,因此展园中选取了杨柳、石榴、荷花、凌霄、玫瑰等承载地方记忆的植物意象。杨柳低垂于泉畔,是生活中常见的清凉伴侣;石榴树多用于庭院角落,是人丁兴旺的祝愿;凌霄花翻墙而出,仿佛邻里间的交流与情绪,悄然流动。这些植被既回应城市文化情境,也考虑到园博园的气候与开园时序,确保绽放节律处于最佳观赏状态。

泉水流与烟火气,在这一方小园中彼此交融,不着痕迹地构成了济南的模样。它不再是一座隔绝于现实之外的“园林艺术品”,而是一个活在当下、由生活细节构成的泉城片段。

双城诗意的交响

回应当下,共振在地

文化的共鸣,往往来自城市精神的内在一致。济南与温州,一北一南,一个是内陆省会,一个是沿海商港,虽然地理不同、风貌各异,但在文化气质和生活美学上,却出人意料地相通。

两座城市都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济南有“泉水穿户”,温州有“瓯江塘河”。济南崇尚“仁义礼智信”,文化底色敦厚重义;温州受到永嘉学派影响,讲求“经世致用”,重情重义。从济南街头的竹椅茶摊、酸蘸儿,到温州巷弄的榕亭茶话、瓯窑技艺,都能看到两地丰富的民俗传统和非遗传承。这些生活场景在园林中的植入,正回应了“诗画山海·共享绿色生活”的大会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济南园以“寄情山海·诗韵双城”为设计主题,目前园区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推进招标工作。展园通过“泉水人家”的场景,构建北方城市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南方观众产生熟悉与共鸣,进而搭建起济南与温州、北方与南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重桥梁。

隐藏于烟火生活之下的,还有一个深远的文化身影——李清照。她生于济南,漂泊至温州,其人生轨迹正与这座“从北到南”的展园遥相呼应。1130年,为避金兵战乱,她南下投奔弟弟李迒,雇船入海,随宋高宗船队抵达温州,并在温州留下《添字采桑子·芭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名篇。

循着这段历史,设计团队于济南园的西北角布置“溪亭泉”,泉边一艘舴艋舟悄然停泊,重现“误入藕花深处”意境,也将“寄情山海·诗韵双城”的主题落在实处。李清照的诗意没有被刻在碑上,而是借助泉水、杨柳与小舟的氛围,悄然流淌,成为两座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

园中还融入了多种文学意象,借助舴艋舟载乡愁、舜井寓吉祥、荷叶田田净泉水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既亲切又有文化韵味的氛围。人在园中漫步,不只是参观一处景观,更像是走进了一首慢慢展开的诗,一首关于“泉、人、城”共生的诗。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作为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落地温州园博园将是济南园第十次参加园博盛会——  一园泉水映 万象烟火生

记者 金瑞雅 实习生 包青玄

济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