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鉴宝”现场直击:民间藏宝故事多,专家解密涨知识

温州日报2025-05-19 09:03

  温州网讯 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公益鉴宝活动,是温州博物馆延续了20年的传统。5月18日下午,温州博物馆大厅人头攒动,“浙里鉴宝”公益文物鉴定咨询活动在此火热开展,多位省市文物鉴定专家坐镇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宝。

  14时未至,温博大厅的座位上,已有数十位市民携“宝物”排队等候。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怀揣着对家族历史的珍视;有抱着锦盒的中年人,眼神中满是期待;还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收藏爱好者,渴望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独特的体验。从祖传的玉器,到看似普通却颇具年头的泡菜坛,再到爱不释手的字画,市民们怀揣着自家的“传家宝”前来,好奇的不仅是藏品的真伪,还有其背后的来历。

  宝物亮相

  几家欢乐几家愁

  新温州人吴先生带来的一件梳妆镜让人眼前一亮。这面镜子的镜柄是和田玉龙带钩,玉质温润,经专家仔细端详后确认,玉器为清代雕工,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尽显当时的工艺水准。镜子周围镶嵌着碧玺、蓝宝石等装饰宝石,虽然宝石质地一般,但整件器物是民国工艺,工艺十分精美。吴先生告诉记者:“这镜子是家里老太太的陪嫁物,没想到有着这样的价值。”

  除了梳妆镜,吴先生带来的小叶紫檀木如意同样获得了专家的赞许。它镶嵌着象牙、水晶、玛瑙、青白玉、孔雀石、青金石等多种珍贵材料,工艺繁复华丽。“这件如意很可能出自清代广州十三行,是专供外销的工艺品。”专家解释道,广州十三行作为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其出口商品常融合西方审美与中国传统工艺。“这件如意的工艺与广州十三行的回流文物十分类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在陶瓷鉴定区,一位藏友带来三件青花瓷器请专家“掌眼”。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后指出,只有明代梅瓶的瓶盖是真品,其釉色深入胎骨,呈现出温润的光泽,而其余几件器物釉色浮于表面,为现代仿品。“明代青花瓷使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釉色深沉,而现代仿品多使用化学颜料,釉色浮于表面。”专家向藏友耐心解释,同时安慰垂头丧气的藏友,“即便只是一个瓶盖,也是研究明代瓷器工艺的重要标本。”

  一幅自称齐白石真迹的《群虾图》在专家面前“原形毕露”。专家指着画中的虾苦笑道:“齐白石只画活虾,不画死虾,画中的虾却是熟透的橙红色,而且这幅画上还留有铅笔底稿,肯定不是齐白石的真迹。”专家提醒,收藏名家作品需结合笔法、用色、落款等多维度分析,多看真迹,培养“眼感”,才能更好地辨别仿品。

  而另一位藏友带来的马孟容鱼图则被鉴定为真迹。藏友陈女士激动地说:“家中爷爷得知有免费鉴宝活动,特意让我把这幅画带来鉴定。他89岁了,腿脚不便,刚刚在电话中听到是真品,连连说‘好’!”

  专家指导

  传授收藏“避坑指南”

  本次活动中,鉴宝专家共为75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宝263件/套。本次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鉴定文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文物保护和科学收藏的理念。

  现场,有专家为藏家总结了三大收藏误区:戒“捡漏心”,切勿轻信推销话术,需建立系统文物知识体系;戒“故事心”,藏品价值由器物本身决定,而非附会的历史传说;戒“投机心”,文物收藏是文化传承,非短期投资行为。

  “收藏不应只关心市场价值,更要关注文化内涵。”专家们纷纷鼓励藏友“以藏养学”,通过收藏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真正的收藏家,眼中看到的不是价格标签,而是文明的脉络。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收藏和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传承文化。”

  温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公益鉴宝活动旨在通过专家的讲解,培养市民的文化鉴赏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文物保护,热爱传统文化,让文物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市民们仍意犹未尽,围着专家继续请教问题。这场鉴宝活动,不仅揭开了一件件器物的神秘面纱,更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让更多人对文物保护和收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浙里鉴宝”现场直击

  民间藏宝故事多 专家解密长知识

  记者 程潇潇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