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乐清何以屡创“浙江农业之最”?

潮新闻2025-05-17 10:32

  近日,记者从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乐清市雁荡镇中标家庭农场的蚕豆基地以攻关田1991.5公斤/亩、百亩方1736.35公斤/亩的成绩,成功夺得“浙江农业之最”。

  而在此前,乐清已四次刷新“浙江农业之最”的高产记录。

詹国庆(左) 孙中标(右)。潮新闻见习记者 蓝韵飞 摄

  乐清地处东南沿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条件,发展农业并非易事,但近年来,关于这个工业大市在农业方面突围的好消息却不断传来——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批“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名单,乐清成为温州唯一、浙江省唯三入选的县(市、区);5月,乐清市再次入选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水稻整建制单产提升县)。

  工业强市乐清是如何破局突围,屡创农业记录,走出一条农业特色发展之路?

  乐清农田里的“比学赶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连日来,记者走近乐清广袤田野里,农户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与连片新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农耕画卷。

  走了一大圈,令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乐清农户们追求高质高效,相互“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潮新闻见习记者 蓝韵飞 摄

  5月12日下午1时,乐清市石帆街道大林村的小麦田里,收割机正在忙碌作业。这是对种粮大户陈德胜申报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挑战“麦-稻-稻最高亩产和百亩方最高亩产”项目冬种小麦进行验收测产。

  “初步计算这片麦田的亩产(折干)在400公斤以上,比去年300多公斤的成绩好很多。”负责记录的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厉宝仙表示,“麦-稻-稻”最终的挑战结果将于今年三季度公布。

测产现场。潮新闻见习记者 蓝韵飞 摄

  “挑战记录,也是鞭策自己不断进步。”陈德胜告诉记者:乐清山多地少,先天条件不足,他们只能从高质高产方面寻求突破。

  与此同时,在成功突破“浙江农业之最”记录的雁荡镇上詹村中标家庭农场里,大串大串的饱满蚕豆将豆杆都压弯了。负责人孙中标与合伙人詹国庆熟练地穿梭在农田中,观察着新一茬蚕豆的长势。

  孙中标随意摘了几串豆荚下来,跟他的手掌一般长,掰开是青绿外皮的饱满蚕豆。他介绍道:“我们这个绿蚕豆品相好,所以比普通的白蚕豆市场价格高,最贵的时候卖过每公斤23块钱!”

  “质量高了,收益也越来越多了。”孙中标边干活边和记者介绍,丰收的喜悦一直浮现在脸上。

  农户们不断比学赶超促提升,也令乐清近年来屡创“浙江农业之最”——

  乐清市为民水稻专业合作社分别在2018年获得连作晚稻最高亩产和最高百亩方亩产的记录,在2020年获得双季稻亩产和百亩方亩产最高记录,在2021年又获得早稻亩产和百亩方亩产的全省最好成绩。

  此外,乐清市虹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淡溪”牌荸荠种杨梅也曾获浙江农业吉尼斯杨梅擂台赛金奖。

  敢闯敢试的突围精神

  农业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乐清多为条块山区地貌,耕地面积短缺,又地处沿海,受台风影响大,可以说是自然资源禀赋不足。

  “‘天时地利’不占优势。但乐清人敢闯敢试,充分发挥‘人和’的元素,从而在逆境中实现突围。”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告诉记者。

  科技创新就是一种“敢”的精神。

  “我们生在农村,对土地有情结。”孙中标真诚地说,“我们也愿意创新,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潮新闻见习记者 蓝韵飞 摄

  前些年,乐清籍农技专家、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度林团队培育出“浙蚕1号”新品种。这是通过国家登记的浙江省首个鲜粒浓绿色的特大粒蚕豆,具有产量高、3粒荚比例高、早熟等特点。依托该高产品种,孙中标一举夺得“浙江农业之最”。

  “我们做农业技术推广,实际上就是做“思想扶贫”,要让农企敢干、农户敢首创。”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科工作人员吴朋喜,人如其名,长得十分亲和。这几次的“浙江农业之最”记录挑战,都是他参与技术指导和记录申报。

  想让农户接受新技术,得通过试点让他们尝到甜头。吴朋喜告诉记者,乐清积极推进“看禾选种”平台建设,广泛学习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并积极落到土地上,不断推进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吴朋喜说:“这样,农民实际观摩的时候就能亲眼感受到好的效果,才会愿意种新品种、用新技术。”

“麦-稻-稻”测产现场。潮新闻见习记者 蓝韵飞 摄

  为民水稻专业合作社就是乐清水稻种植的高产创建示范点。该合作社卓灯球、卓成兴父子俩接力种水稻,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我们两代人专注做好这一件事,那就是种水稻。”卓成兴告诉记者,通过运用新技术,水稻产量越来越高。“去年的晚稻长势很好,技术专家认为很有机会再冲全省记录。但11月那场台风一来,这事就黄了。不过我们不放弃,年年去试,总能把这个记录做出来。”

  多策并举提供要素保障

  屡创佳绩的背后,也离不开乐清市委市政府为农业高产创建提供了多重保障。

  种田不离田地头。想发展农业,首先要有充足的土地。

  近年来,乐清严守耕地,着力推进土地垦造,全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变“小田”为“大田”,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用地节约集约示范县”。

  2024年,乐清实现耕地净流入1645亩,年末现状耕地面积达28.9727万亩,永农面积达24.6291万亩(高于任务量248亩)。完成耕地功能恢复4389亩,预估稳定耕地净增加量可达4943亩,有效保障全市耕地占补平衡需求。

乐清市公证处供图

  土地有了,但鼓励农户种地,真金白银的补贴也必不可少。

  为此,乐清市出台了一系列粮补政策。比如,对50亩以上的所有种粮大户,每亩补贴200元(含上级财政补贴)。针对所有种植早稻的农户,每亩补助140元。

  “为了提高农户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我们从最初的100元逐渐加到了140元。”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科科长黄向永表示,“这笔支出对地方财政来说压力不小,但我们很愿意为了农业发展做这件事。”

  种田有补贴,种好田的补贴则更多。水稻高产最高奖励2万元,粮食单产创温州市最高的,奖励5万元,创全省最高的,奖励7万元。荣获“浙江农业之最”记录的将直接奖励10万元。2024年,乐清市落实耕地地力补贴2621万元;完成粮食播种总面积31.59万亩,总产量12.65万吨,稳居温州首位。

  未来,这座工业强市如何将屡创农业高产记录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能,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工业强市乐清何以屡创“浙江农业之最”?

  见习记者 蓝韵飞 共享联盟·乐清 孔丽琴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