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签船票退出历史舞台 引发市民“抢救式打卡”

温州晚报2025-05-07 09:07

  温州网讯 时光流转,瑞安飞云渡码头涛声依旧,那张传承百年的竹签船票,却再也无法登上客船。自今年5月1日起,飞云渡全面实行无人售票制度,竹签船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消息传出后,市民纷纷前往打卡,相关视频也在网络平台走红。

  近日,一则在飞云渡打卡竹签船票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博主紧攥一根泛黄竹签来到投签箱前,随着“咚”的一声轻响,这根烙着红印的船票滑入箱体,完成了最后使命,再配上《涛声依旧》的背景音乐,瞬间引发许多人的渡轮记忆。

  100多人留言表达不舍,70岁的王阿婆特意选在旧船票停用前去坐一趟船,“这竹签(船票)啊,用了大半辈子,突然没了还真有点不舍。”王阿婆家住码头附近,与轮渡有着不解之缘,年轻时,靠着在船上卖五香干补贴家用,后来女儿嫁去了对岸,她常常坐船去看望,那根小小的竹签船票,不经意间成了亲情的纽带。

  据瑞安轮船公司公告,5月1日起,市民可选择投币、刷市民卡、手机扫码支付等方式买票乘船。

  得知这个消息,王阿婆有些失落,“现在手机‘滴’一声就过闸,但‘咚咚’的投签声才是我们这代人的乡愁。”

  瑞安市轮船有限公司副经理黄瑞成明显感受到,停用前一天,来坐船的年轻人变多了。“那天卖了200多张票,比平时多了一倍,很多是年轻人,有些人是第一次买竹签票,觉得很新奇,也有人是为了纪念。”

  “从前慢,一签一渡一生涯。”竹签船票已在飞云江使用了近一个世纪。

  黄瑞成介绍,民国初年,实业家项湘藻创办通济轮船公司。他的女婿沈公哲从码头搬运工人用竹签计件中得到启发,叫人把竹子制成竹签,还在两端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并用火印烙上“通济轮船公司”六个焦黑的字作为防伪标志,竹签船票就此诞生了。

  竹签船票沿用至今,外形几乎没有变化,分全票和半票两种。此外,为防止逃票,竹签还根据不同颜色,分为早、中、晚三类。

  “过去,一颗鸡蛋换一根竹签,一根竹签坐一趟船。”黄瑞成介绍,竹签见证了船票价格的几度变迁,从194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拿一两个鸡蛋便可换一根竹签,到后来,大米、白豆、红糖等实物也可交换。在最繁忙的时期,一天最多可以卖出五六百根。

  竹签票的退场,是时代必然的步履。黄瑞成表示,停用竹签票更多的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如今坐船的人越来越少,竹签也跟不上现代的支付方式,经过综合考量,公司决定取消竹签船票,采取无人售票模式。

  停用后的1000余根竹签船票经过整理、消毒保存,等飞云江南岸的历史文化展览馆二楼建成后将入馆收藏。

  如今,飞云渡的浪花依旧拍打着石阶,隐入江雾的竹签票,未来将化身为文化信使,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继续讲述关于江水、码头与人的故事。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竹签船票退出历史舞台 引发市民“抢救式打卡”

  温州这张旧船票为何让人恋恋不舍?

  记者 许雅晶 瑞安融媒体供图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