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文化温州》特邀三位作家以不同视角解读阅读和做阅读笔记的意义。
网络作家善水的个人阅读史,好比一部职业写作者的“进化论”。从连环画到网络文学,从纸质典籍到电子备忘录,他将阅读和阅读笔记转化为创作养料。于他而言,阅读不仅是消遣,更是构建世界观的生产力工具;而编剧那那则以轻盈姿态为阅读松绑,“看得开心比看得经典更重要”的宣言,道出了大众阅读最朴素的真谛;作家落樱展现了传统文人的浪漫坚守。即便转入电子阅读,仍执着于在字里行间,通过批注、分享,与书籍展开深度对话。
朱乾,笔名善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书灵记》《宅妖记》《武林不二周刊》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游戏。
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心得
□朱乾
几年前,当我拿到第四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时候,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学弟学妹也曾给我做过一次专访,专访的学妹问我说——“师兄,你觉得你拿到茅盾新人奖,最应该感谢谁?”
我说——“我最感谢被我敲坏的十几个键盘,以及我这么多年来包括在大学时期阅读的各种书籍作品。”
浙江作协有一句话,叫作“文学点亮人生”,结合我个人的成长创作经历,我觉得这句话好像也可以改成“阅读点亮人生”。
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每日不断的阅读习惯,从连环画和儿童读物开始,到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再到现当代的经典小说,再到如今的网络文学作品,不知不觉已经读了几十年的书。我不记得我到底读了多少本书,但可以确认的是,每天就算再忙,也会抽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读书让我获得快乐,得到感悟,塑造了我的三观和思想,更是让我掌握了能够谋生立身成长的写作技能。
很多时候,读者也会来问我,说老师你平时是怎么读书的,会不会做笔记,笔记都做些什么内容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实际上,当然是有的。
我读的书类型比较广,早些年以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为主,这几年主要转向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嗯,是的,我要靠这个吃饭的嘛,当然要每天学习。所以从阅读习惯上来讲,我这几年看网络文学比较多,每个月会把各个平台的当红作品和潜力新书看一看,不是每本都会精读,但会观其大略,了解一下行业发展和读者喜好趋势。
然后呢,不管是阅读传统文化类典籍,还是看网络文学通俗小说,我都会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去做心得记录。为什么会在手机上呢,当然是因为我现在都习惯了电子阅读,这样随时记录下来会比较方便。
阅读的时候,我主要会记录读一本书时获得的灵感和心得体会,准确地说,就是为我的创作进行服务。比如某篇古文和唐诗宋词中,让我获得了一个写作的灵感创意,那我就会立刻在备忘录上记下来,等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扩展;再比如,我看别人写的小说,发现了这本小说的成功元素,我也会把这些成功元素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揣摩学习。
这些记载在备忘录上的读书心得,都是比较零散的,有时候甚至就是几个关键词,只有我自己能看得懂,但是确实很有用的,不管是在写作没有灵感的时候,还是需要继续提升写作能力的时候,翻翻备忘录都会有很多收获。
我想,我应该在今后,也会继续这样的阅读,继续做这样的笔记,也继续的写作下去。正如我前年在温州全民阅读晚会上所说的——“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期待大家都能够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那,网络作家,编剧,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新雨计划人才,温州市新峰计划人才。代表作《何处金屋可藏娇》《当家主母》等。
写下读后感发朋友圈打卡
□那那
我喜欢写作,但是阅读是比写作更快乐的事,经常让我沉浸其中 忘乎所以。很高兴有机会分享我人生中关于阅读体验,希望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是尝试复述。每个人都有分享的欲望,善用人性,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看完一个故事,分享给周边的亲友。完整复述让我们更理解故事所表达的逻辑、知识。
二是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串联起来,加深思考,而不是让内容成为过眼云烟。我会写读后感日记,也会发朋友圈,这种打卡也是自我敦促的一部分。
三是带着问题去读。小朋友们经常都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成年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疑惑的瞬间。抓住这些疑惑的瞬间,让好奇心带着我们去读相关的书籍,现场解决困惑。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解决这些问题该读什么书。我们现在都有手机,都安装了AI软件。把问题输入AI,请AI给予答案的同时加一句,“我今年X岁,你能推荐相应的书籍供我深入了解一下吗?”AI推荐的基础书目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上入门,增加年龄设定可以让它的推送更精准。
最后,可能很多人还是说,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最难的就是,没时间阅读,没有精力阅读。我的建议是,在起步阶段,找到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每天早上或者晚上给自己半个小时的规定阅读时间,先坚持三周。如果实在没有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找排行榜靠前的网络小说,先学会看书。
落樱,原名应华盛,浙江省作协会员,“鹿城作家”编辑。著有散文集《蝴蝶的翅膀》《我踩不到我的脚印》《繁花未满》。
从手写批注到数字交流
□落樱
阅读与写作是我爱好中的双子星座,多年来我已养成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习惯。
以前,我爱随身携带一本书,也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最享受的事是:择一方静谧小天地,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边读边在上面点点画画,在空白处记录随感杂思。有时,领会到作者某个用句的幽默笔法,我会忍不住在边上画一个笑脸;或被其中的某个故事打动时,写下“泪目”。遇上文中的想法值得商榷时,会洋洋洒洒写下一大段自己的意见,等等(借阅的书除外)。
我一直认为,读书而不思考,书就会越读越笨。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所以写读书笔记很有必要。读书笔记种类繁多,并不停留在摘抄复制粘贴反应上,最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所以我书房中的书往往是不给人借阅也羞于示人的,因为打开来,会看到我与书中的作者时时处处的“对话”。
我现在比较克制买纸质的书本,缘于藏书空间日益拥挤。从前年开始,我阅读的主要方式,就从纸质阅读过渡到电子阅读了。不过因为经常会收到文友赠的新书,还有一些期刊杂志,或电子阅读后实在很想再收藏的好书,所以,纸质阅读并未完全放弃。
主要在“微信阅读”APP上读书。电子阅读虽然相对费视力,没墨香,但也有诸多好处,比如随页可记可划可写感想还不“脏纸”,跟我的阅读趣味契合。又比如书库量蛮大,一般都能找到我喜欢的书,就算暂时没有,先“预订”着,过段时间也会上架。而且可听可看,读的方式比较灵活。
读完一本书,我基本上都会写“读后感”。但一般写得比较随意。往往先在手机备忘录上一气呵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形式结构语言都不拘一格,然后复制到“微信读书”中该书后的“推荐”页去。“微信读书”的这个页面设置本身就是对他人开放的,与我使用同一个APP的读友有时看到,也会点赞或要求加关注,我们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同时,我也会顺手转到朋友圈中,当一个自己的阅读记录分享。所以比较起纸质阅读来,电子阅读这些方便快捷的设置让我自然而然地不介意分享和交流。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AI时代,三位作家为何打卡阅读笔记
记者 陈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