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顶悬根、骑墙共生、半抱房屋……探秘温州“倔强”的榕树奇观

温州网2025-03-12 09:09

墨池池壁上生长的榕树陈怡 摄

  温州网讯 温州树木种类繁多,诸多古树名木见之于史料、地方志,成为历史见证和文化现象,很多不在册的树木也倔强地书写着自然的传奇。榕树是温州市树,它们因蓬勃的生命力,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探访我市几处生长奇特的榕树。

  江心屿东塔长出“长头发”

  要论温州的奇木怪树,最有名的当属江心屿东塔顶上“塔顶榕”。江心屿东塔无檐无顶,却是一片葱茏,绿荫成顶,宛如长着蓬松的头发。也许是飞鸟衔在嘴里的几颗种子,不经意间撒落在了塔顶,然后发芽、生根,渐渐长出了根垂塔中的榕树。长久以来,小鸟衔籽种树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塔顶长树”也成了江心屿东塔独有的标志。

  不过,东塔上的“榕树”其实是丛生的多棵树木,相关资料记录是由无柄小叶榕、黄葛榕、女贞、柞木、海桐组成,这些树都是常绿乔木和灌木,四季常青,看上去就像一棵树。“随着时间的更迭,东塔上的树种数量肯定是有所变化的。”江心屿景区管理处原工作人员胡向荣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曾在东塔维修时上过塔顶,据他观察,塔顶大约有13种植物,其中最大的是一棵黄葛榕。黄葛榕的一大特点是气生根多,借助垂挂的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能野蛮生长。为何无土无水的塔顶,这些树能悬空而生?胡向荣解释,这得益于温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水,加上此处位于江中,江水蒸腾雾化,较大的空气湿度保证了植物对水的需求。

  塔顶长树固然是奇观,但也带来了“危机”。上世纪90年代,由于“塔顶榕”根系的持续生长对东塔建筑构成很大威胁,开始了持续多年的“保塔还是保树”争论,基于温州市民对“塔顶榕”特殊感情,相关专家经多方考证后,提出了“塔树共存”的方案。2006年,东塔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清理枯死病弱的小树,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树木。

  墨池公园“骑墙榕”穿墙生长

  墨池公园是昔日温州私家园林之翘楚玉介园和瓯隐园遗址所在,在公园西南侧,玉介园旧址石碑旁,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墙壁榕。整棵树扎根于砖墙之间,粗壮坚韧的根系穿透墙体,“张狂”地生长出来,与公园的墙体合抱一起,一时分不清是它巩固了砖墙还是砖墙巩固了它的根。

  这棵树的来源应该和江心屿东塔“塔顶榕”相似,是飞鸟衔籽,种子意外生根发芽。据周边居民介绍,这棵无柄小叶榕大概有六七十年历史。鹿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墨池公园建设时,考虑到“骑墙榕”景观的独特性,特地对这棵榕树进行了保留。“考虑到安全性,还在树根两侧墙体加了混凝土立柱,中间植入钢筋横梁,对整个墙体进行了加固处理。”

  一墙之隔,还有另一棵奇特的榕树,生长在墨池的池壁上,它的根茎也是裸露在池壁上,只是它的根茎没有墙壁上的那棵粗壮和密集。

  空置20余年房顶撑起“绿伞”

  在苍南县藻溪镇流石村有一棵土生土长的网红树,错综复杂的树根攀绕,嵌入砖木,长在一栋二层楼的破旧老房子里,房顶像撑起的一把巨大的绿伞,形成了“树半抱房屋”的惊艳景观。

  流石村村党委书记、主任谢炳旺告诉记者,这栋长了一棵树的老房子属于村里陈姓三兄弟,三兄弟外出打拼,房子已经空置了20余年,这棵树是在房子空置后自然长成的。

  流石村附近就是流石山景区,景区正在进行改造提升,这栋长了棵树的房子也因此迎来“新生”。浙江巨匠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林立塔介绍,今年年初,流石山村委找到他们公司,想在村里打造一条休闲网红街作为景区配套。“我们觉得这个房子改造很有网红潜力,建议一起打造,这个想法和村干部不谋而合,我们设计了改造成咖啡馆的概念性方案,现在正由流石村牵头推进。”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塔顶悬根、骑墙共生、半抱房屋……探秘温州“倔强”的榕树奇观

  记者 陈怡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