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糖画),是以熬化的麦芽糖做成各种造型,传入温州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糖画)唯一传承人汤建妙从事糖画已超三十年。在永嘉岩头丽水街,身着一袭红色唐装头戴织锦彩色瓜皮帽的汤建妙凝神运腕,上下划动铁勺,抖、提、顿、拉、收……将浓稠的麦芽糖飘洒成丝成块。约半分钟,一条晶莹剔透、活灵活现的“金鱼”糖画作品就完成了,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连连叫好。
学:甜蜜的工作从苦开始
“我小学毕业后就跟着爷爷学糖画。”出生于永嘉碧莲小巨村的汤建妙自幼就喜欢画画,会做麦芽糖粗懂糖画艺术的爷爷是他的启蒙老师,因为耳濡目染,他爱上糖画艺术。“掌握了基础操作,接下来就是自己钻研琢磨。”那时汤建妙才十多岁,熬麦芽糖时温度最超千度,哪怕一小滴溅到手上,也会起一个大水泡。“糖是会粘在手上烫,所以那时候手上总有大大小小的水泡。”
高温的糖要降温到150度左右才可做画,温度的把控十分重要,太热成不了型太冷会发硬,一幅动物的画要在半分钟内完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汤建妙娴熟技艺背后,是三十年来对手上功夫的打磨,手要稳,动作要快,作画顺序、轻重缓急都有讲究。“快就会细慢就会粗,还有高低轻重都要小心掂量。”汤建妙说,做画时脑,手,眼同用,刚开始,他做画时不能说话,必须专心致志,现在可以边聊天边做画,一心两用一点问题也没有。
十八岁那年,汤建妙担起工具柜开始以糖画为生闯荡乐清,一只小锅、一把勺子、一个煤气炉、一块平整的花岗石就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当。
守:惟妙惟肖从细节开始
2014年,永嘉糖塑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汤建妙成为这项手艺的唯一传承人。这让汤建妙豁然开朗,也让他意识到原来糖画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居然如此有价值,于是他开始深度的思考,重新审视起自己的这项手艺。彼时,汤建妙已从乐清回到永嘉,主要在上塘县前路和广场路摆摊。
“糖画的制作看似只有两个步骤:熬糖、作画,但每个步骤都有它严格的特性。汤建妙从源泉抓起,自己熬糖。“我采用的是永嘉本地纯麦芽,再加入冰糖和葡萄糖,和水一起熬化,其间需要不停搅拌,控制好火候。”汤建妙说,每年大概要用掉七八百斤麦芽糖,都是他自己做的。有了好的麦芽糖,才好吃。
为更快散热,汤建妙把传统的做画工具花岗石换成了铝板。他以勺代笔,以糖作墨,在凝固之前将心中的形象和图案塑造出来,让一幅逼真的糖画跃然铝板之上。“我一直边做边学,尤其是非遗活动现场,我会去看瓯塑、根雕等作品,观察眼睛、鼻子等细节的神韵,然后融入自己的作品,细节是最难画的。”在日常生活中,汤建妙会经常观察动物形态、精气神。所以现在他能画出鸟的鼻孔、凤凰的双眼皮等。为了手上的力道更运用自如,他还跟南拳老师练拳。
传:传授技艺从展示开始
除了细节上的“较真”,近年来汤建妙还在立体糖画上下足功夫。相对平面画,立体糖画难度提高了很多。但见他拿出自制的“压扁”铝块,先压扁一块糖浆,再分块画出篮筐、提手、花卉,绳线,然后再在篮筐上加一层热浆,利用两次糖液的不同冷热,轻轻一提,立体的篮筐就出现了,再粘其他部件,一个精巧而别致晶莹剔透的花篮宛然而现。“糖画艺人的画稿全在脑子里,配合手上稳定技艺的发挥,心随意动,手随心画。”汤建妙说,同一幅画他做两次,两者之间差异极其细微。
“现在全温州会做糖画的人才4位,所以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近年来汤建妙把他的糖画担子担到永嘉各个展会文化节之上,更走进学校社区。他曾在碧莲镇中心小学开过糖画课程,一周上两节,教学生画糖画,还安排学生到大众面前演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他还把糖画担子担到大连、昆明、上海等地,一次次向外地人展示永嘉糖画的神奇。
除了传统的人兽花鸟,近两年楠溪风光和书法字都成了汤建妙的创作内容。永嘉特色景点丽水长廊和文峰塔、狮子岩等都能在他寥寥数笔间完成。为写好书法字,他得经常临帖。“都是我自己喜欢而且愿意去做的事,从不知累。”
三十多年来,汤建妙经糖画为营生,再苦再难他也没有放弃。“干一行爱一行,我对糖画的情感已无法割舍,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把这门技艺传给更多的人。另一方面,糖画的主要顾客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多快乐,这是一份能让我开心的工作。”现在他正把手艺传给儿子,也把自己的从业理念灌输给儿子。
“汤老师,您能来碧莲柚子节上表演糖画吗?”正和记者聊话间,汤建妙的电话响起,对方发出邀请。“可以,我会去的。”汤建妙爽快应允。
来源:永嘉发布
原标题:汤建妙:以勺代笔用糖绘画 三十年乐在其中
永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