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城市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区一廊”提升发展这样干

温州网2024-11-05 08:58

  温州“一区一廊”建设文昌创客小镇、南湖科创小镇等标志性区块展露英姿。 汪国顺 摄

  温州网讯 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自创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我省六大科创走廊之一。如何加快推动 “一区一廊”两大高能级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作用成为温州深化创新发展的关键。

  近日,市委科创办发布《推动温州“一区一廊”提升发展 打造东南沿海创新策源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以下简称《计划》),挂出推进“一区一廊”建设的施工图、任务书。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介绍说,《计划》要求以“强城行动”为总牵引,以打造科创特区、人才高地、产业新城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温州“一区一廊”全新空间格局,系统实施战略协同推进等“六大行动”、落实“二十二项举措”,奋力建成一批标志性载体项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金融链、政策链“六链融合”,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重塑温州城市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全市打造“双万”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提供强劲支撑。

  战略协同推进 平台提能造峰

  “一区一廊”如何迭代升级发展空间格局,如何实现要素资源最佳配置?根据《计划》,我市将实施战略协同推进行动,构建“一区一廊”新格局。依据创新资源环绕大罗山山体集聚分布情况,规划构建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环五极五片”的空间布局。其中,“双环”分别为覆盖近大罗山山体端优势片区的“创新引领环”和覆盖远山体端重点片区的“科创联动环”。“五极”即在“创新引领环”内分布的温州湾新区(温州高新区)和乐清、瑞安、瓯海、瓯江口四家省级(创建)高新区,系“一区”核心区,定位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五片”即在“科创联动环”内分布的鹿城、龙港、平阳、永嘉四家省级创建高新区及苍南拟创建省级高新区,系“一区”联动区,定位承载“五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溢出、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创新闭环。同时,以“五极”作为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起始空间范围,并建立科创走廊空间扩容机制。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区一廊”将建立各片区错位发展机制,落实各片区创新联动机制,鼓励高端创新资源向“创新引领环”集聚,支持有大量用地需求的重点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科创联动环”布局。由全市统筹推动各片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避免资源重复布局。

  为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根据《计划》,实施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推进大孵化器集群攻坚行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全链式创新孵化格局,引导各类孵化载体建立优质孵化项目接续孵化机制,吸引大学生留温来温创新创业,推动“产城人文”融合矩阵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高新区“进等升位”。全面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打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全市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力量。

  赶超产业赛道 培育科技企业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竞逐产业新赛道、培育科技型企业是 “一区一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根据《计划》,我市将实施产业赛道赶超行动,“一区一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三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数字产业集群,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生命健康产业高地;超前布局低空经济、未来网络、仿生机器人、柔性电子、元宇宙、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医疗、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一批工业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广共享智慧工厂、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绿色制造等新模式和综合应用示范。同时,我市将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构建科技企业雁阵梯队,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引育并举持续壮大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群体规模。

  “多措并举推动科技企业队伍扩容提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推动企业优化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探索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单独或合作共建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参与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建立企业牵头主导的科技攻关机制,支持链主企业整合高校院所资源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业链自主创新步伐。

  创新资源赋能 创新生态提升

  只有构建开放、包容、协作的创新生态,才能打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根据《计划》,我市将实施创新资源赋能行动,优化高校创新支撑体系,引导在温高校紧密对接“一区一廊”产业导向,打造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优势学科。支持高校联合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高地,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鼓励用人单位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柔性引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健全多元科技服务体系,升级打造“科企通2.0”数字化应用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加快温州市大罗山基金村、瓯江金融港、南麂基金岛建设,完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方式,持续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引导各类基金加强与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载体等平台之间的合作,赋能平台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支持商业银行在“一区一廊”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

  根据《计划》,我市将实施创新生态提升行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推进科创走廊整体智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加强重要节点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大力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科技向善、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重塑城市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区一廊”提升发展这样干

  记者:周大正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