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个人记录往往承载着时代的脉动与文化的印记。
清末民初,瑞安乡绅张棡,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长达53年的生活点滴,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柴米油盐到银钱流水,无一不细致入微地记录在案,最终汇聚成一部超过270万字的鸿篇巨制——《杜隐园日记》。这部日记与赵钩的《过来语》、刘绍宽的《厚庄日记》并称“温州近代之三大日记”,广泛涉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温州社会全景式纪实。
今天,让我们轻轻翻开这部日记,跟随其中平实质朴的文字,一同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士人风骨与其笔下的人间烟火。
一
张棡(1860~1942),字震轩,号真侠,瑞安市汀田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参加科举,后决心以教书为业,与地方同志积极兴办学堂,立志教育救国。五十余年间,他历任瑞安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省立第十师范学堂、瓯海公学等校文史教员,桃李满天下。张棡与孙仲容、朱自清、周予同、柳诒徵等文化名人交往甚密,其门下更培养出词学家夏承焘、戏曲学家王季思、寄生虫学家洪式闾,以及教育家王晓梅、陈叔平、陈仲陶兄弟、李锐夫等杰出人才。
图源:温州市图书馆微信
除了教育,张棡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如建设阅报公所、禁烟、禁赌、筹建海塘、救灾等,不仅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也彰显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瑞安频发的水旱灾害,他亲自撰写《筑塘草规》,力主修筑海防堤塘,并详细规划实施细节,成功抵御了海潮侵袭。1896年瑞安晚稻虫害肆虐,张棡详考经书,写成《禾螣说》,指导民众除虫,避免了一场灾难。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张棡代表了中国地方传统士人的近代转型,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楷模。
张棡日记所记录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或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初衷只是为了“备忘”,事实上所记录的内容早就超出了“初衷”,成为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其《杜隐园日记》中,不仅记录了温州发生的重大事件,还生动描绘了他读的书、看的戏、过的节、付的钱,他的写诗、临帖、改作、评戏、下棋、闲聊、会客、走亲,他去外埠的商务、听到的传闻、塘河两岸的风俗、天气与农事,具有极高的地文史料价值。
夏承焘寿张棡词 图源:温州市图书馆微信
二
张棡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日记因此成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重要资料。每次看戏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在日记中记录剧目,复述故事梗概,点评角儿唱功。例如,他记录了元至正二十八年(1291年)温州江心寺住持祖杰残杀俞氏一家七口的惨案被编成戏文上演的情况,这是中国南戏的第一部时事剧或活报剧。中国不同时期出版的不同作者撰写的《中国戏曲史》,都仅仅是根据宋遗民周密的《癸辛杂识》述其内容,而《张棡日记》记载他于1909年和1915年两次观看了新同福班演出的昆剧《对金牌》,就是《祖杰》戏文的延伸与流变。
张棡的日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温州戏剧的繁荣景象。如五马街上戏院林立,既有打铁巷的凤舞台戏院上演坤班、校剧,也有水木石业公所放映影戏,晏公殿巷的电影公司播放有声影戏,还有许云章新开戏院(即中央大戏院,今大众电影院)演出京剧、越剧、文明戏等。这些记录为人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娱乐生活的宝贵资料。
对于温州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这部日记中均有翔实记述。如1941年瑞安沦陷时,张棡就愤怒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日记中写道:“原有‘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责的县长吕律,竟于十八日带队远飏,全城既无政府,江口又无守兵,致日寇捷于排闼,万民仓皇出城,溺河踏毙者不计其数。吕律从乱山中逃至仙居其乡长家,不恤民命可知。且匿迹港乡,勒捐民钱,捏称反攻……”这一段日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的腐败行径,为后世保存了历史的真相。
同时,日记还详细描绘了温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令民俗。如立春时节的燂春习俗、放鞭炮接春、合家饮春茶等。日记中夹杂了大量的瑞安方言特征词。例如“燂春”,就是瑞安方言中立春时节的习俗用语,意为用火烧樟木枝以驱邪迎春。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词语,经过一百多年岁月的淘洗,大部分仍存活于当今瑞安方言里,也有一部分已经消逝,这些记录和描述对我们了解瑞安方言、受那个时代地方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读张棡日记,还不难发现作者对西人、西事、西物有着浓厚兴趣。他阅读《西史纲目》时评论说,这是“近日讲时务者,不可不备之书也”。对地球仪等洋器,他认为“阅之颇精妙”。这些记录反映了张棡等地方士绅开放的思想观念,是了解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张棡《杜隐园日记》 清光绪稿本 图源:温州大典
三
《张棡日记》的整理出版过程颇为曲折而感人。张棡的日记手稿藏于温州市图书馆内,包括清代13册、民国89册,另有日记目录提要3册,合计105册。张棡的孙子张钧孙及其夫人戴若兰,历经四载寒暑,不辞辛劳地抄录这些手稿,为日记的整理出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温州市图书馆微信
基于日记的史料价值,温州市图书馆启动了馆藏日记稿本的整理工作,并约请张钧孙承担整理任务。张钧孙克服病情干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将书稿整理完成。然而,在出版社寄来日记前五册校样时,张钧孙已病重住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地带去校样,让他在弥留之际得以过目。
戴若兰女士在回忆文章里写道:2013年,钧孙已是风烛残年,知道自己岁月不多,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地坐在电脑桌前一字一字校对,努力做到少出差错,于2014年底完成300万字的《张棡日记》交给市图书馆再付中华书局出版。他虽以看不到出版的一天为憾,但在临终前几个小时还看到图书馆两位同仁来市中医院病榻前告诉他《张棡日记》的出版安排。这时候他只剩下一口气,心里还明白多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国家,给他莫大的安慰。
张钧孙过世后,戴若兰继续整理工作,最终由温州市图书馆负责通读校样,尽力确保日记的原汁原味。
《张棡日记(全十册)》共300万字,于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它以温州图书馆馆藏稿本为底本,起自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它的出版既是一项学术工程,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传承,不仅让张棡的思想与精神得以流传更广,更展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地方社会、家族及个人的深远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窥探近代温州社会风貌的窗口。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一部日记,记录温州半世纪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