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色制造要效益渐成风尚 三大路径,看民企低碳转型路

2024-07-12 09:31

  正泰集团大楼屋顶的光伏发电。 赵用 摄

  早在很多年前,人民电器就研发出低碳智能化低压电器。 曹益民 摄

  温州网讯 在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向绿色制造要效益渐成风尚。

  去年我市新增浙江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2家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和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德赛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绿色低碳工厂。同时,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和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列入公示名单,新增总数创历年新高。

  当前,我省出台《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评价导则》和《绿色低碳工厂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工业体系。未来,“温州制造”通过民企三大低碳改造路径,以期产业绿色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加速低碳能源替代

  清洁能源,究竟能带来怎样的节能降耗成效,金田塑业给出生动的解答。

  金田塑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薄膜、印刷膜等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目前5000平方米屋顶安装了光伏板,预计平均每年可发电101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17.45吨。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改造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像金田塑业一样的民企聚焦降本增效,加速清洁能源替代步伐。

  而作为海洋资源大市,我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良好的先天禀赋也赋予我市竞逐新能源赛道的“资本”。我市初步建立覆盖新能源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出台《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促进温州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给予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设施建设等全方面支持。

  在光伏发电方面,要求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安装比例达到100%;抽水蓄能方面,泰顺落地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动文成、永嘉、苍南、乐清等地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氢能方面,乐清已有企业研制高性能制氢设备;储能方面,瑞浦能源具备从电芯、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大储能系统的全套开发能力。

  精心布局背后,是对产业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前景的清晰认知。这些年,我市土地、能耗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率先突破。相据相关规划,未来我市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由目前的23%提高到2025年的32%,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智能电力控制、输配电等产业,积极培育核关联产业、生产装备、节能设备等制造业。到2025年,力争全市实现新能源及节能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扩大绿色技改覆盖面

  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到每万元0.32吨标煤,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8%。但存量企业,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企业仍有减碳空间,也是产业低碳转型的难点。

  如何破题,我市出台激励政策,开展千企节能改造行动,聚焦节能减碳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大园区、企业、产线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力度,推广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的节能降碳改造技术,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样板,让企业“想改、敢改、能改”。

  作为行业内最早获评“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的断路器,巨邦集团产品绿色化改造由来已久。该企业生产的一级能效变压器S22,采用立体卷铁芯代替传统叠片的绿色设计,节材25%,空载损耗降低30%,有效解决“邻避效应”。该公司还率先开展碳排放核查,5大产品取得碳足迹和碳标签认证,每年为电网提供14万余件产品,配备上千套智慧云平台,每年节约3000 吨标煤,减少50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

  随着点上的不断推进,一条更清晰的节能减排路线正在面上形成。我市将规上工业企业、高碳行业作为重点,逐步推进星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认定,推进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建设。温州制造业低碳改造成效正逐步显现,这几年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的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中,我市的电气、鞋业、泵阀、服装、汽车零部件得分均超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碳均论英雄机制

  企业低碳化改造,离不开政策的有形之手。其中,碳均论英雄机制便首当其冲。

  多维度分析企业过节期间碳排放情况、实时生成日能耗水平、提供用能参考……永嘉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的AGC(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系统派上了大用场,让企业在假期也能接受绿色用能指导,通过云端平台实时监测企业碳排放情况。

  通过汇集经信、电力、供水、燃气等单位数据,构建起全新的“碳均论英雄”应用平台。针对主要污染工业领域的主要碳排放来源,探索构建一套碳排放精准计量核算系统,通过建立“能源碳效码”,让碳排放指标化、直观化,并根据碳排放量与享受优惠政策相挂钩。

  永嘉利为光电新能源公司于2019年建设了3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0万千瓦时,不仅减排二氧化碳175吨,还通过发电上网增加经济效益10多万元。经核算,该公司可获得20万碳积分,获得30万元质押贷款,并享受优惠利率。

  为提升企业绿色改造动力,我市正全力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配额或减排量的出售获得经济效益,提升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性。加快构建碳信用应用场景,借助信用指挥棒作用对企业进行碳管理,实现“以信治碳、以信降碳”。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向绿色制造要效益渐成风尚

  三大路径,看民企低碳转型路

  记者 李中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