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6月杨梅本该是丰收期,然而采摘期遇到连续数天的阴雨天气,让娇贵的杨梅折损严重,直接影响梅农的收益。就在梅农忧心不已的时候,他们收到了这样一笔钱……截至目前,“杨梅保险”首期理赔额结算出炉,根据保险有关规定计算,首期理赔额预计达505万元。
“今年雨水多,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总共就卖了3万多元,只收了三成的杨梅。”曹村镇丁凤村的梅农龚德清种有78亩杨梅,其中有40亩是东魁杨梅,在采摘期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正常收入有20万元左右,然而今年杨梅采摘期遇上连续的阴雨天,让龚德清的杨梅收成大打折扣。幸运的是,从2017年开始,龚德清每年参与杨梅保险,今年的恶劣天气,让他获得了39136元的杨梅理赔金额。
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杨梅种植大户集中地高楼镇的梅农今年损失不小。浙江山江美杨梅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何端智在高楼富裕村(原孙山村)承包了121亩杨梅园,这几天趁着没有下雨的间隙,他抓紧抢收露天东魁杨梅。
“今年杨梅总体收成损失了二三十万元,黑炭梅和第一阶段的东魁保险赔了4万多元,如果一直这样亏下去,恐怕连明年的肥料都买不起了。”何端智说,他的杨梅园有黑炭梅和东魁杨梅两个品种,均有60亩,黑炭梅几乎颗粒无收,东魁杨梅还在采摘,如果继续下雨,东魁杨梅赔偿金额还会增加。“每亩平均赔了350元左右,这笔保险金降低了我们的损失。”
据了解,目前全市杨梅种植面积超33万亩,是温州第一大水果,温州也是浙江三大杨梅主产区之一。温州杨梅主要分布在瓯海、龙湾、文成、泰顺、永嘉、乐清、瑞安等县(市、区),瓯海、龙湾获“中国杨梅之乡”称号。温州种有丁岙梅、东魁杨梅、荸荠种杨梅、晚稻杨梅等全国四大良种,以及少量的地方品种,其中东魁杨梅占60%以上。
2017年开始,为了助力梅农抵御自然风险,降低梅农损失,我市开展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试点。考虑连续降雨和高温伴随降水两种气候条件,区分低海拔地区和高海拔地区不同情况,设置四档保险期间(6.5-6.20、6.15-6.30、6.20-7.5、6.25-7.10)供农户选择。
人保温州分公司理赔中心副主任徐杨介绍,不同时间段理赔的价格也不一样,根据杨梅种植品种及海拔高度等因素,再结合当地气象站给出的暴雨数据来确定杨梅赔付标准。以瑞安指数为例,低海拔地区(海拔350米及以下)每日5-17 时降水量≥5毫米且连续2 天及以上视为保险事故发生;高海拔地区(海拔350米以上)当保险期限内约定气象站达到最高气温≥30℃且7-19 时降水量≥5mm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目前泰顺、文成两地已完成杨梅第一期(6.5-20)赔付,其他地区还未全部结案,根据目前的赔款金额推测出今年赔付率大概是48%,后续赔付率应该还会随着赔款增加而上升。”徐杨表示,本次全市共有大约170户种梅户、 15345亩杨梅参与理赔,目前已支付150万理赔额。
对于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温州农户而言,农业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减轻农户损失、促进农业恢复再生产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作用。徐杨介绍,目前我市多数涉农保险产品,政府均给予了农户一定比例的财政保费补贴,让广大农业生产工作者“保得起”“保得好”,充分体现了农业保险“小投入 大保障”支农惠农效果,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而除杨梅这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外,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地方性农业特色保险的“增品、扩面、提质”。目前我市除承接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等22个中央和省定险种外,共开办了31个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类型涵盖种植、养殖、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涉及杨梅、茶叶、铁皮石斛、枇杷、西红柿、花椰菜、紫菜等多个领域。去年我市开办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共惠及6400多户农户,保费达8600余万,其中财政补贴部分达6000余万,理赔金额8700余万,赔付率达101%。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505万元 !气象指数保险托底 温州杨梅渡过“梅雨劫”
记者 谢施琦
通讯员 杨微微 徐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