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目标,温州怎么冲?

2024-02-27 08:37

  万亿GDP、千万人口。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具意义的标志性跨越,代表着能级的跃升。

  2月26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末温州常住人口达976.1万人。

  此前,温州已亮晒年度经济成绩单,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和0.9个百分点,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向上动力和底气。

  温州是离下一波冲刺万亿最近的城市之一。

  然而对标“双万”,温州仍有差距。

  部分“万亿”城市2023年度数据未发布,暂未列入。

  不久前,温州发布“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将打造“双万”城市提上议程,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冲刺“双万”难度在哪?温州要怎么冲?

  为何锚定“双万”目标?

  “双万”城市,有两个前置条件,一是GDP过万亿,二是常住人口超千万。

  目前,我国“双万”城市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郑州、西安、青岛、长沙、东莞这15座城市。

  其中包含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深圳、青岛则是副省级城市。苏州、东莞虽为普通地级市,但近几年产业发展有目共睹,比如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东莞造;苏州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0%,是全国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些都是大家提起强劲经济和综合实力,都会想到的城市。

  如果把视线放大到“万亿”城市,全国则有26个。

  因此,“双万”城市并非是单一衡量GDP或是人口数据,而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旦温州成为“双万”城市,便与这些城市排进统一序列。纵观这些城市的吸引力和产业能级,我们就能期待未来温州将拥有更强的经济话语权和区域辐射力,以及产城人综合城市能级的提升。

  最新闯进“双万”城市的东莞,完成了从中低端加工业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的转型,被誉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占据重要位置。在东莞,常住人口中超过7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表明产业对人口的集聚效应突出。

  而老牌的“双万”城市上海,不仅经济实力雄厚,GDP已突破4万亿,也是人才汇聚的大都市,是全国人才保留最多的一线城市。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占总量的35%。

  由此可见,产业发展可为人才创造了投资兴业、就业的机会,人才流入同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双万”的背后,不只是简单的数值提高,更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换。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是靠成本竞争、要素竞争、规模竞争,只会陷入低水平增长,甚至与其他城市产生内卷缠斗。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先人一步,在城市治理上更加人性,在营商环境上对标一流,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冲击“双万”底气何在?

  作为浙江省内GDP排名第三的温州,自然被视作“双万”城市的种子选手。

  这样的期望并非空穴来风。

  2022年温州GDP已超8000亿,与常州、烟台、徐州、唐山、大连等,携手进入全国“万亿俱乐部”的后备军。

  早在2020年温州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提出,到2025年“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发展台阶”。

  这一目标目前完成得如何?

  根据温州晒出的2023年经济报,去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9%。距离“万亿”还有一千两百多亿元的差距。

  若是以GDP年均7%左右的名义增速为参考,温州将会在2025年完成“万亿”目标。但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中,要达到7%的增速,于温州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再看人口,2023年末,温州全市常住人口为9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2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同样具备优势。

  然而在人口规模增速相对放缓的当下,抢人大战已经变成“零和博弈”。而各地密集的抢人政策,以及人口持续的回流、回迁等因素,也让温州有了人口增长的“焦虑”。

  近年来,温州持续发布人才新政,深入实施“510+”大学生引聚行动,升级实施10项组合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来温州与城市共成长。2023年,温州新增各类人才超22万人,引育大学生12.9万人,引进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8名,创历史新高。

  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上,温州发布了人才新政40条4.0版,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速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高水平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期让更多“创业主体”在温州变“创新主体”,让温州在“能级地位”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双万”目标,温州怎么冲?

  针对“双万”目标,在本次温州两会的政府报告中,也专门提到要坚持实业为基、夯实发展支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靠制造业当家,靠硬实力说话,推动平台提能、产业提效、发展提速,有力支撑温州迈上万亿级GDP新台阶。

  “强城行动”也为温州冲击“双万”绘制了路径图,通过实施空间重构、产业创新、循环畅通、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文化赋能等六大行动,持续提升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

  显然,温州接下来要从产业振兴和增强城市吸引力,发力攻强城,吹响冲刺“双万”冲锋号。

  作为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经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道火,还有个另外的身份,是电气和鞋等传统产业链强链补链办公室的负责人之一,见证了温州传统产业链的不断转型升级。他认为,温州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拥有乐清电气、瑞安汽车零部件、中国鞋都等国家级金名片。聚焦实体经济,关键存量不能放松,还是要将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稳住温州经济的基本盘。

  “但是温州目前仍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激活温州的产业。”许道火说,除了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发展,还要在“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持续布局,让他们成为支撑温州未来竞争力的引擎动力。

  在产城人融合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推进大孵化集群2.0版建设,联动推进人才友好型、职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青年人才在温州安心创业、安居、成才,将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

  “抢人重要,留人更重要,留得住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现在全市上下都已经展开了强城行动的总动员,我们也要做好人才的引人、留人工作。”参与企业人才招引的温州市人大代表,浙江伟明盛青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千帆说,目前各地抢人大战风生水起,更需要有好的环境让人才安心创新发展,作为企业也要具备引才留人的责任感,把ESG和雇主品牌打造作为企业努力的方向,向大城市和国际化企业看齐。

  “好的环境更体现在对人才关爱的细节上,温州可以加快完善设施,为青年人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陈千帆表示,当前S1、S2的开通,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居住选择。他建议,可以加大轨道站点周边青年公寓的开发,以及各站点的交通接驳,这些细节措施跟上了,年轻人每日的幸福感就增强了。“目前温州的人口基数很大,我们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现有的‘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如此多方发力,温州既能发挥产业和人口优势,也能为冲击“双万”再添上一把火。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双万”目标,温州怎么冲?

  策划 周琳子 记者 谢甜泉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