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园”成长记

温州网2023-12-18 08:27

  温州网讯 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洞头调研,那时,洞头半岛工程刚刚开工一个月。

  半岛工程连接着洞头与大陆,更连通洞头的未来。

  3年后,半岛之梦实现。灵霓北堤通车的那一天——2006年4月30日,习近平同志也发来贺信。

  当天的《温州日报》头版记录下当时的盛况:只见笔直雄伟的大道似一条长龙横卧海中,人在大海中驰骋,海在车轮下延伸。一路驶来,沿途群众放起了鞭炮,敲响了锣鼓,跳起了舞蹈。

  一次在路未成形前的谋划

  半岛工程开工之后的这20年,洞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批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77省道、大门大桥、洞头峡大桥、330国道洞头段先后完工,211省道洞头段正加快建设,陆上大交通框架基本成型,源源不断的投资客、游客走进洞头。

  在半岛的路未成形之前的2003年5月8日至9日,习近平同志已经为洞头指明发展方向:“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也正是这一年,洞头作出建设生态县的战略决策。

  早年的洞头渔村,基本上是这样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排,猪圈、旱厕臭气熏天,密密麻麻的自建房挤占村路……在北岙街道海霞村有一处军民友谊池,明明臭不可闻,当地村民却不得不在此洗衣洗菜,因为它是全村唯一的池塘。

  历经20年,洞头的村庄面貌已然不复从前,在农村基础配套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千万工程”持续深化,“花园村庄”全域建设。海霞村开发以“海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品牌;东岙村利用东岙沙滩,整村开发民宿;沙角村坐拥整片洞头最蓝的海,成了爱情主题打卡点……

  海岛渔村,一村一韵,让“海上花园”实至名归。

  村居建设因地制宜,纵观全域302座大小岛屿,又该如何开发利用?

  习近平同志指示,要因地制宜,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港则港、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综合开发渔、港、景等海洋资源。

  洞头牢记嘱托,立足一景一湾,在“海上花园”建设中,持续统筹海岛发展空间,推动岛群定位。近年来,邀请专业团队,先后编订“一岛一功能”海域海岛发展战略规划、海上花园城市设计和国际生态旅游岛规划、城乡风貌专项规划和技术指南等。把288个无居民海岛划分为适度利用型、一般保护型和特殊保护型3种10个岛群,实行分类保护。

  2022年,“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成功获批进入国家项目库,成为全国首例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8.8亿元,此后洞头打造海洋海岛生态修复样板,坚持陆海统筹推进,实现海洋、海湾、海岛的系统性治理修复。

  今年,洞头首个百亿级重大新能源制造业项目——运达股份全球海上风电总部及总装基地正式落地。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这正是“宜工则工”的鲜明写照。

  一个与海更加亲近的洞头

  世世代代,洞头人都深刻感念着大海的慷慨。历来,洞头有开渔“迎头鬃”的习俗,将绣有“独占鳌头”字样的“头鬃旗”挂上丰产船,送酒送肉为渔民壮行,激励渔民们再夺丰产。

  每年7月到10月,在韭菜岙沙滩,妈祖、七夕、海霞故事被搬上夜间舞台。盛大场景的背后,是真正海洋文化的传承。

  同样被传承的,还有来自海上的非遗项目。比如洞头贝雕,这种用贝壳作画的技艺一度蒙尘,如今“时来运转”,在陈灿渊的贝雕非遗工坊里复活,相关文创产品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举办期间,陈灿渊参与制作的“螺钿镶嵌漆器”作为国礼之一亮相。

  文化是“海上花园”的灵魂,从一片海中获取的灵感,由此实现大海丰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欣赏海、尊重海、呵护海,继而得到了海的回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洞头调研时的讲话,仍让洞头人铭记于心:“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山体、岛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

  2016年,国家“十三五”重大海洋工程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锚定了洞头。

  这年开始,洞头连续实施两期蓝湾项目。一期覆盖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沙滩整治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三大工程;二期项目则致力于“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生态修复效果,两期项目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竣工验收,撬动了洞头全域生态整治。

  在一系列的生态整治中,两条大堤的变化引人注目。

  一条是“破”,灵霓大堤破堤通海、为鱼“让道”。拆除247米长的霓屿侧坝头,建设生态海沟,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被阻断14年的南北两侧海水重新贯通,鱼儿畅游。去年,霓屿岛紫菜养殖丰收,较破堤前产量高了2倍。

  另一条是“立”,洞头区状元南片围垦堤坝因“立”而多元。人们印象中的海堤是冷硬的钢筋水泥建筑,而洞头首创的“三带”生态海堤却让海堤“活”起来。这片堤坝在堤前,布设四角空心牡蛎礁等结构,营造适合螺贝类生物栖息的生长环境;在堤身,利用生态环保材料,铺设塑胶跑道,使之成为村民夜晚休闲好去处;在堤后,一层层种植马尼拉草坪、芦苇等多种陆生、水生植物,为回归的水鸟提供停留之所。

  一破一立的两条大坝,都是践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鲜活案例。

  一场生态发展的接力运动

  上世纪90年代,洞头人的生存无非两条路,开山炸石,养殖捕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中写道:20年前的浙江,经济发展还局限于陆域经济,具有明显优势的海洋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习近平同志很有远见地分析道:“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

  20年来,洞头走在生态发展的路上,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有了回响。就在今年11月,省发改委印发《关于支持洞头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洞头有了未来五年全新的发展目标:“一岛一功能”发展海洋旅游业。

  这一次,洞头的“海上花园”,要向国际展示她的风采。

  今年10月,一场酣畅淋漓的铁人三项国际赛事,时隔三年后重回洞头,376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竞技闯关。赛事主办方中铁协技术代表说,洞头随处是阳光沙滩、碧海蓝湾,举办铁人三项赛事条件优越,“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铁三群英会。”

  习近平同志那句“要充分发挥‘景’的优势”,同样在洞头找到了注释。借助美景,铁人三项、海钓邀请赛、绿水青山挑战赛等,正在成为洞头着力打造的三大品牌赛事。

  留住海岛美景,盘活海岛资源,重塑海岛风韵,“海上花园”建设慢慢福泽海岛人民。

  在海霞村,从前低矮的虎皮房,改造成了海霞青年营度假酒店。村党支部书记郑华端说,过去一幢房子造价不过三五千元,如今价值六七十万元。

  隔海相望的半屏岛韭菜岙,率先打破洞头没有“夜经济”的旅游困局,每年7月到10月,绚烂的烟花秀搭配海上飞人表演吸引游客驻足。承包经营沙滩的杨森权说,转业的渔民在海上开起快艇,最高一天能开出“万元户”。

  截至去年年底,洞头区共形成15个民宿村集群,共有民宿594家,民宿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如今,洞头每年有上千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常住人口比10年前增长了22%。

  旅游业的兴起,给海岛注入新活力,而养殖业的发展,则为渔民找到了致富的新契机。在洞头鹿西岛,650亩的白龙屿海洋牧场创新使用栅栏式堤坝放养生态大黄鱼,“黄鱼岛”项目投用全国首个大黄鱼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

  现今,洞头以紫菜、羊栖菜、生态大黄鱼的“两菜一鱼”为核心,加速渔业发展“聚变”,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本地化育苗,羊栖菜“六统一”标准化生产试点,海洋食品产业园入驻企业产值达2.5亿元以上,年产值突破5.7亿元……

  洞头,用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描绘出自己的发展答卷:产业聚变、城市蝶变、幸福跃变,碧海蓝天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牢记嘱托,因地制宜,百岛洞头一步步迈向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花园的成长

  记者:潘圆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