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丰门“智造”记

温州网2023-12-07 09:02

  温州网讯 每年有3亿多双女鞋,从这里走向世界;全国每4双女鞋,就有1双来自这里;一双鞋从图纸到成品,在这最快仅需7天……

  作为“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式发展的“主阵地”,鹿城区丰门街道没有止步于传统的产业集聚优势。从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到科研机构技术攻关,再到政府持续引导扶持,一场智能制造的精彩“蝶变”正在丰门徐徐铺开。

  智造赋能:

  传统鞋企拥抱智能制造

  近日,记者走进巨一集团开发部的3D制作区,这里配备了4台3D打印机,其中一台3D打印机正在作业,一个用光敏树脂打印的鞋模即将制作完成。在一旁的展示架上,几十只各色款式的女鞋依次排开。记者随手拿起一只“真皮”长靴,发现这其实也是树脂打印的模型。

  “这些模型外观上和真鞋几乎没有差别,客户现场看模型就能完成选款,提出修改意见。”巨一集团企管部负责人祝恒林介绍,过去做一双样品鞋要经历模具制作、鞋材选购、加工制作等环节,耗时至少一周,且成本不菲。在销售旺季,制作一批样品鞋往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和成本。如果样品鞋没有被选中,所有的制作成本都将“打水漂”。

  对于以外贸出口业务为主的巨一集团,3D打印还极大降低了企业和国外客商的沟通成本。“国外的客户甚至无需来温州,我们也不用快递寄送样品鞋,只要把鞋样的设计文件通过电脑发给对方。”祝恒林说,国外的客户下载文件并通过3D打印后,双方可以一起拿着鞋模,通过视频远程完成选款沟通,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开发效率。

  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丰门大批鞋革企业转型发展的共同选择。温州市瑞星鞋业有限公司就刚刚经历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数字化转型。

  厂区的自动生产线上,半成品的鞋子随着传送带不断向前移动。在多个生产环节,灵巧的机械臂取代了人力,精准无误地完成了过去只有技术工才能胜任的工作。在这处新建的智能工厂内,12条智能化生产线构建起生产管控“智造大脑”,打造出全市最具规模的数字化智能鞋面针织车间。

  点上的“盆景”正在变成面上的“风景”。包括巨一集团、瑞星鞋业在内,近年来,丰门街道已有102家鞋企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其中今年以来就达到22个,覆盖了制鞋生产链的各个环节。

  科创赋能:

  研究机构攻坚技术转化

  几天前,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实验室内,一条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智能化制鞋流水线经过调试后再度开启,这让在场的科研人员倍感振奋。

  制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机器换人”有着迫切的需求。而鞋靴款式多元化的非标特点,又导致了智能化较高的投入门槛和试错成本。如何整合来自不同厂家的智能化生产设备,更是一道关键难题。

  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毕东亮介绍,智能化制鞋的整个流程涉及裁断机、自动花样机、前帮机、中后帮机、鞋面喷胶工站等10多种来自不同厂家的智能设备,“各个厂家之间的生产数据并不互通共享,导致每生产一款鞋都要逐一调整10多台设备的参数。”

  “我们做的就是让原本各自独立的生产设备集成到统一的中控系统中来,实现数据互联共享,用软件去提升硬件设备的效率,最终为企业提供可复制的智能化改造整体方案。”毕东亮说,刚刚完成的“小微型智慧鞋厂”一期工程建立了跨设备的物联网生产系统,通过触控屏就能一键式切换多种款式鞋靴的生产线,让中小企业也能轻松运用,“接下来的二期工程,我们将重点攻关效率提升,争取明年能够在企业投产。”

  除了联合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丰门近年来还分别引进中国皮革和工业研究院温州研究所、新濠畔数字化营销中心,成立了省级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落地浙江省首个县级“小微企业赋能中心”。

  “大批科研机构和配套服务平台的落地,让企业投身智能制造更有底气。”丰门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王声华介绍,特别是集聚了20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汇集了“最多跑一次”、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8大服务中心的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鞋业产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全链条服务。

  政策赋能:

  政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改革在丰门鞋革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企业积极实践,科研机构技术助力,同样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丰门作为全国知名女鞋产业基地之一,我们正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鞋产业高质量发展。”丰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克表示,自2015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丰门街道锚定鞋革产业智能制造的转型目标,全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融合应用,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了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化技术改造,我们真金白银投入专项补贴,标准在全市都属于最高的一档。”王声华介绍,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可以获得最高25%的专项资金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关键工序的生产性设备更是可获得高达投资额50%的补助。近3年有49家(次)制鞋类企业获得技改补助资金共计3078万元。

  过去8年来,丰门街道持续推进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9个,培育优质中小企业281家、规模以上企业135家;在科创孵化方面,从无到有引育了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在营商环境方面,全面深化“两个健康”创建,新增市场主体8721家,承办中国鞋都国际电商节、鞋类采购节、区长直播带货等活动,聚力打造“世界女鞋·丰门智造”区域品牌。

  年轻的丰门街道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兴。智能制造转型提升了传统制鞋产业的竞争力,持续擦亮了“中国鞋都 魅力丰门”这张金名片,也让丰门成了“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拥抱“数字化” 科研“大攻关” 政策“扶上马” 服务“送一程”

  鞋都丰门“智造”记

  记者:谢树华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