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至25日,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州召开。根据会议行程安排,与会代表将参观游览温州这座如诗如画的文化古城。位于鹿城区望江东路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其中一个重要考察点。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力军”。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瓷器众多,尤以龙泉青瓷为主,其在元代瓷片堆积中约占九成。在龙泉青瓷驶向蓝海的过程中,温州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哪些作用?
龙泉青瓷外销的
海运起点和枢纽港
龙泉窑是青瓷技艺的集大成者。南宋时,龙泉青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宫廷用瓷的首选,大量生产贡瓷。在此背景下,龙泉青瓷烧制工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宋代海上贸易频繁,龙泉青瓷外销至东南亚和高丽、日本等国。
“龙泉青瓷的繁荣,除特定的历史背景外,还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龙泉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文保中心副主任、龙泉青瓷博物馆原馆长吴明俊介绍,创建瓷窑,必须具备水源、瓷土、釉料、燃料和运输等条件,而龙泉地处浙南山区,溪流密布,林木茂盛、瓷土釉料丰富,同时还免受战乱波及,“这些有利的因素汇聚一起,便成就了龙泉青瓷一段辉煌历史。”
龙泉青瓷是如何走出山区,驶向蓝海的?
“有一点可以确认,大规模的瓷器生产、走向市场,不可能通过陆路,一定是通过水路。”吴明俊介绍,当地对于龙泉青瓷水路运输路线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走瓯江,二是走闽江,三是走钱塘江,“我是倾向于第一种,因为龙泉和温州间有瓯江水路相通,龙泉青瓷从温州出口最为便捷。但是,此前一直苦于没有有力的史料进行佐证。”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项目负责人梁岩华表示,龙泉青瓷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海量的龙泉青瓷残片,实证了温州古港是龙泉青瓷外销的海运起点和枢纽港。
串联南北的节点地位
和活跃的民间海贸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打开元代温籍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朔门港口的繁华场景跃然纸上,包括龙泉青瓷在内,大量的“中国制造”由此出口,畅销海外。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温州朔门古港探讨会上,一位对温州造船历史有研究的专家介绍,古时温州“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从三国开始温州造船就已闻名,宋元祐五年(1090)到政和四年(1114),温州、宁波造船水平跃居全国首列,“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在南宋时期,温州用上了图纸造船,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出现简单船图。
有了水路和船只,并不意味着就此打开了驶向蓝海的“航道”,还受限于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态度,即政策支持。谈及此事,就不得不提市舶司制度(类似如今的海关)。据史料记载,北宋一共在9个地方设立过市舶机构,分别隶属于两浙路市舶司等4个市舶司,其中两浙路市舶司就包括今浙江全境。宋朝重视海外贸易,对于能招徕商舶(类似于今天的招商引资)的有功人员,给予丰厚奖励。
翻阅众多文献材料之后,梁岩华认为,龙泉青瓷走向世界,还仰赖温州港串联南北的节点地位和异常活跃的民间海上贸易力量。“温州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的中部,与宁波、泉州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当政府加强市舶监管和海上禁防,温州失去发舶港地位时,货物依然能通过这两处出海;再则,古代温州民间海上贸易力量十分活跃,这也为龙泉青瓷走向蓝海、梯航万国创造条件。”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而以前的相关考古工作都没有港口方面的内容。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关键的指向意义。“从遗迹到遗物,它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
近年来,温州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快速发展,外贸航线网络进一步织密,航线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眼下,温州正锚定“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新航向,推进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五港”联动,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相信在古港遗址见证下,“千年商港”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撬动龙泉青瓷走向世界,温州何以成为“支点”?
记者:陈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