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矾都”申遗背后的民间力量

温州网2023-06-26 09:36

  温州网讯 最近几年,退休干部张传君坚持每周从苍南灵溪镇家中到30公里外的矾山镇走村串户,为矾山申请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挑刺”,并给出解决方案和提升建议。

  申遗,是件利民大事,也是矾山荣耀。

  在10余年的申遗路上,矾山已华丽转身,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镇的蜕变。而在这背后,汇聚着许多像张传君这样的民间力量的努力和付出。他们,在“世界矾都”的申遗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不可没。

  民间组织

  让“申遗之路” 更有章法

  矾山镇的明矾矿石储量曾占世界60%以上、中国70%以上,有“世界矾都”的美誉。早在640多年前,矾山镇的明矾矿就已开采,至今遗留下来了诸多遗产。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镇,经历数百年开采,矾山的明矾储量已经稀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该镇面临的一个难题。2011年前后,时任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阙维民来矾山考察,他认为,“世界矾都”的工业文化遗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应该启动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这让矾山镇的发展前路豁然开朗。

  时任苍南县政协主席的张传君听了阙维民的建议,主张尽快开启“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之路。2012年6月2日,张传君等人参与筹划的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正式成立。该促进会一成立就受到矾山籍人士的欢迎,150多名成员分别来自军政界、文化界、企业界等,大家群策群力,让申遗更有章法。

  张传君说,当时相关申遗工作的活动均由促进会承担,先后邀请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主席马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工业遗产咨询人迈克·罗宾森、阙维民及其学生等国际申遗领域的知名人士来矾山考察和调研,并举行了至少三次有关矾山镇申遗的大型论坛与活动,助推了“世界矾都”申遗工作。“促进会还聘请了二三十名专家,希望专家们为矾山的申遗工作多多指导。”

  2016年,矾山成立了苍南县世界矾都传统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以及采编一些文史资料,为矾山的申遗贡献力量。”该研究会会长张耀辉说。

  矾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世界矾都”早期申遗工作基本由民间组织开展,经过多年努力收获颇丰。2016年11月,矾山镇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8年1月,矾山镇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2019年,矾山镇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捐赠

  让“申遗之路” 更有保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传君说,民间捐赠让申遗之路更有保证。就拿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会来说,因为有了会员积极捐赠,才使得这个民间组织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举办各种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会议。

  张耀辉也坦言,苍南县世界矾都传统文化研究会是没有资金来源的,主要也是依靠会员捐赠,他们日常举行一些活动,基本上是矾山当地有志之士出手援助。

  矾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申遗,该镇将原来镇政府办公楼用地让出建设矾都广场,但是缺少建设资金,一些在外的矾山籍企业家了解到相关消息后,纷纷捐资建设广场,其中李若忠、卢立国、陈传芳、林上国、王定财等人的捐资均达百万元。去年,数千平方米的矾都广场建成,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矾山申遗路上,温州矾矿原机械修配厂的两座旧厂房建筑被保留了下来。那么,这两座旧厂房能做什么?曾从事矿业经营的矾山籍人士林上国了解到情况后,愿意将手头累积起来的五六百种珍贵矿石“移居”到其中一座建筑,同时他自掏腰包200来万元对旧厂房进行装修,开辟成矿石博物馆,免费供人观赏;在福建从事矿产经营的卢成月,也愿意将数百种珍藏多年的奇石拿出来在矾山开辟展馆。

  目前,这两个展馆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到矾山矿区游玩的“网红打卡地”。

  民间宣传

  让“申遗之路” 更有热度

  “酒香也要勤吆喝”,矾山的申遗之路,除了要练好“内功”外,还要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宣传,不断增加申遗“热度”。

  张传君说,他退休后频繁地到矾山,一方面是收集相关文化资料,然后整理出版,以书为媒向外界宣传矾山,另一方面也进行遗产保护宣传,让当地形成保护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由其主编的《世界矾都》已出版,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同样,张耀辉也将收集到的矾山镇历史资料编撰成书。去年4月,近20万字的矾山镇纪实文集《矾都,矾都》正式出版发行,在相关直播平台图片直播,一天就收获超9万的浏览量。他还编撰了《矾都口述史》,正等待出版发行。另外,他还开辟了矾山申遗的线上宣传阵地——微信公众号“柴桥头”,只宣传矾都有关故事,至今已刊发830多篇原创文章,不少文章阅读量达数千人次。

  与张传君、张耀辉等人为“世界矾都”著书立说不同的是,曾是省人大代表的我市知名摄影家萧云集,不仅在第十一届省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举办世界工业遗产年会及矾矿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建议》,还一直用镜头记录“世界矾都”的点点滴滴,并将优秀作品发送到媒体刊登,包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国内知名媒体,刊登了其创作的《世界矾都》等专题摄影报道。同时,他还利用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来矾山创作。“在矾山矿址馆曾举行一场‘世界矾都’摄影展,开展当天展馆人山人海。”

  正是多方的全方位宣传,“世界矾都”也受到了全球知名工业遗产领域研究专家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罗杰的关注,他曾于2019年10月19日带着学生到矾山调研。

  民间投资

  让“申遗之路” 更有能量

  在矾山申遗路上,变化最大的地方莫过于矿工村福德湾村。

  “十几年前,我去广东做纺织生意时,破旧的村里只有8名年迈的村民居住,目前已大变样,已是一个网红旅游点。”温州为唐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掌门人朱师勤说。身为省级非遗项目“肉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见证了福德湾村的蜕变。

  矾山开启申遗之后,承载着矾矿历史的福德湾村成为修缮发展的先头兵。矾山镇政府动员身怀“肉燕”制作技艺的朱师勤回乡发展。“当时,我在广东的纺织生意年销售有上亿元,开始不想回乡再做‘肉燕‘生意。”朱师勤坦言,在多次受邀回乡展示技艺后,他感觉回乡做大“肉燕”生意也是为矾山申遗贡献一份力量。

  2014年底朱师勤回到老家,并于2015年4月将福德湾村的3间旧房改造成“为唐公肉燕”门店,开启“肉燕”制作技艺非遗申请。朱师勤说,“肉燕”是矾山镇的名小吃,但一直未能做大,2015年全镇产值仅430万元左右。他认为“肉燕”产业规模做不大,主要跟生产销售没有标准化有关,于是他将肉燕制作标准化,运营品牌化,迅速带动了“肉燕”产业发展。目前当地已有“肉燕”企业36家,行业相关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达2.5亿元,从业人员达4000人左右。另外,他还在矾山镇建了“肉燕”制作展示中心,目前已成为我市知名的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在朱师勤回乡投资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在外矾山人也愿意回乡投资创业,为申遗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原来在上海师范大学工作的苏杭就是其中的年轻人代表,他2019年回乡后积极参与福德湾村的修缮提升工作,目前已在村里开设八方文创工作室,利用从事景观设计的专长,开发一系列有关“世界矾都”的文创产品,为矾山申遗增添一抹不同的颜色。

  “我工作室的文创产品都围绕福德湾村展开,讲的是福德湾村的故事。”当前,福德湾村的二期改造提升工程已启动,苏杭就是该项工程的设计师,他将通过景观点展示13个主题故事,“这些故事围绕着乡愁和记忆讲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福德湾这个矿工村将有另一番韵味。”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自启动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十余年来矾山民间自觉出人出物出资——

  “世界矾都”申遗背后的民间力量

  记者 郑俊杰 通讯员 邵海涵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