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20年,岂止青绿

温州网2023-06-12 08:40

南塘河。 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温州网讯 10年前,温商发微博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在温州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记下了重重的一笔。

  那一年,“五水共治”有了雏形,并在之后多年里不断发展完善,深刻改变着温州乃至浙江的治水进程。

  再往前十年去回溯,2003年,打造“绿色浙江”成为浙江省“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

  在历史的交叠中,一个从顶层设计,到思路举措,再到涅槃重生的逻辑闭环逐渐清晰: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蓝图持续绘就,久久为功。

  今天,当我们去寻找绿色发展的“密码”时,可以从时间的印记中、从一条江、一条河的流淌中,去读懂那些改变。

  回首塘河“治污风暴”

  一部温州水生态环境保护史,半部在塘河。

  翻开2003年的《温州日报》,泛黄的老报纸里记录下百姓的担忧。一组《百姓来信 关注河道》的报道,这样写道:救救龙湾永强河道!这条原本清澈的河如今成了黑河……状元石坦河臭气扑鼻……龙湾区蒲州片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网河水已全部变质……

  在那年的市两会上,12名人大代表联名写下《科学治理塘河》的议案,提出全力截污是治理塘河的首要任务。

  悠悠塘河,流淌千年,被称为温州人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温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保护的滞后,温瑞塘河的水环境日益恶化。沿河的群众坐不住了,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日渐高涨。

  彼时的塘河污染严重,处处是黑、是臭。据《温州市环保志(1991-2012)》记录,1996年,温瑞塘河污染评价为严重污染。

  现任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韩坚,当时是环境监测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记得,2000年,温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

  轰轰烈烈,却效果不佳。这一轮整治的重点是清淤,但沿河每天仍有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塘河。不过,这次探索为科学治水提供了实证。“人们发现清淤治标不治本,这才有了后来的‘水岸同治’。”韩坚感慨地说,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起来的。

  截污纳管,开始为更多人熟知。2008年,温瑞塘河综合整治被列入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温州提出,全面实施“清脏拆违、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调水、河岸绿化、保洁管理”等措施。

  24字方针,成为此后温州治水的真实写照。但为何继塘河风暴之后,又出现“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焦点事件?在现任市水利局河长办专班主任吴红斌看来,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作为连接岸上和水里关键节点的排口,成了水污染治理的“痛点”和“堵点”。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污水管网破损、错接、雨污混流、溢流等问题。

  “五水共治”真正解决了“治反复、反复治”的问题,一是管网逐步形成“一城一网一主体”,二是“污水零直排”建设。

  一直干督查工作的吴红斌有着明显感受,近年来城市垃圾河黑臭河问题基本得到消除,水环境质量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

  吴红斌所言不假。时隔20年,今年6月初,记者重访蒲州河,所见之处,碧波涤荡,时有白鹭蹁跹水上飞。河边的绿道上,来往的人们或健身跑、或三两散步,徜徉在20多年前人们勾勒的那幅“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梦里水乡画卷中。

  “水生态环境是常治常新的过程,从现下来看,我们依然面临规范排水、文明行为、理念转变等新矛盾、新问题。”下一个十年,韩坚的新期待是让水在城市中“活”起来,亲水宜居生活成为常态。

  一张“污染皮”的蜕变

  2003年,温州提出“生态立市”战略。据资料记载,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抓好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这个重点区域,包括当时闻名全国的平阳县水头镇。

  当年,平阳水头制革基地对鳌江水体的污染,被列为全国十大最新环境违法案件和全省九大严重污染环境案件之一。《温州日报》一篇《“中国皮都”渴望清新》的报道中曾这样写道:“不是我们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我们!”一场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攻坚战日前在平阳县水头镇全面打响,力争让“碧水鱼跃出”美景重现“中国皮都”,实现制革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5年水头环保所成立,时任所长的曾星回忆起2003年那场大整治,他用两个词形容,那就是轰轰烈烈、背水一战。“大大小小的工厂都停了,全县抽调组成300多人的工作组下来,24小时轮流监督。”停工停产,是为了兼并重组,实现“根据环境容量安排生产”。

  兼并重组的过程一波三折。从1992年开起家庭作坊制革,到1996年年产值达六七亿元的浙江远东集团皮革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瑞斌说:“那时候经过很大的思想斗争,想过搬到外面去,也去外地找了厂子,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陈瑞斌的选择代表着当时部分企业主的想法。温州环保严起来,其他地方也严,污染终究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当陈瑞斌邀请外地的亲戚来平阳工厂考察时,亲戚的一句玩笑话“这么臭,谁敢来”,令他很是触动。

  经过和县政府的一番“讨价还价”,远东集团从56个转鼓削减到了5个,然后和县里4家大企业重组,成立温州奋勇皮业有限公司。

  企业兼并重组、削减转鼓、建设污水处理厂……市生态环境局平阳分局副局长王晓东形容这段时期是在经历发展的阵痛,整治了一批“低小散”,才有了皮革产业的更新换代。

  十年阵痛换来的是,2013年鳌江断面水质二十多年来首次由劣V类水提升到Ⅲ类水功能区要求。这时,平阳制革企业由鼎盛时期的1200多家兼并重组至仅8家,年产值近30亿元,全部入列平阳县工业20强。

  环境好不好,村民最知道。记者走进制革产业园所在的上店村,昔日的臭气熏天消失了,小公园、休闲长廊多起来了。在村书记张友令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老航拍图,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违章乱搭乱建的制革基地早已夷为平地。透过办公室的窗户,一街之隔的水头宠物小镇盛诺万洋众创城(小微园)项目正拔地而起。该项目主要招引宠物、皮件等行业的中小企业。

  一张“污染皮”摇身一变,让水头镇站上了宠物用品产业的“风口”。在源飞宠物玩具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里,来自巴西的客商正在参观洽谈。20年前臭得谁也不敢来的水头镇,如今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客商,带着订单而来。

  制革、电镀、制鞋、印刷包装……在温州,过去20年,20个重污染行业经历了蜕变。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陈忠欣说:“污染整治与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还是绿色发展方式。”

  厘清发展与保护

  溯源20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改革。

  2003年的夏天,温州掀起了一场旨在提高机关效能、改进政府服务的“效能革命”。这场改革的风暴,席卷了温州全市各地、各部门,包括当时的市环保局。2003年《温州日报》一篇报道写道:自我市开展“效能革命”以来,市环保局多次邀请群众“挑刺”,经过梳理汇总,该局找出了反映比较集中的五大“病症”,并“对症下药”制定一系列的长效措施:一是提高审批工作绩效,二是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三是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四是强化基层监测服务,五是提升环评服务水平。

  五大“病症”归结起来有两点:执法和服务。围绕严执法和优服务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在采访中,无论是执法部门还是企业主,提及最多的是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两高”司法解释》)。

  在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综合处处长缪鹏远看来,《“两高”司法解释》及2015年起实行的新环保法,产生的最具标志性影响有:一是降低了污染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为从严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提供了法理依据。二是坚决打击违法、整治污染,厘清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污染环境犯罪刑拘人数达到高值,此后逐年下降,在2018年以后稳定在低位。如2014年鹿城区藤桥镇4·15特大医疗废物案件,6人被认定构成污染环境罪问刑。“一大批污染环境犯罪被打击掉了。”缪鹏远说。

  严查,推动温州走出了“低、小、散、乱、污”的草根式工业化困局。2018年以来,面对量大面广的企业以及群众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诉求,我市创新“环保管家”服务模式改革,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走向“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

  “环保管家”撬动的是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新的跃升,其中优服务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9年,一纸《温州市工业企业环保行政许可规范管理改革方案》,让企业合法经营合规排污更有信心。尤其是提出了对未造成环境污染或轻微污染的企业,采取柔性执法,免于环保处罚。

  “当下保护优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出现污染更多的不是主观故意,预防服务前置就很关键。”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业务指导处处长叶志岁说道。连日来,他正在汇总各地执法队走访企业帮助解决问题的清单。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动员全系统力量,全力护航“三个一号工程”,对全市所有列入日常环境监管的企业开展预警式助企帮扶行动的缩影。

  去年起,温州3万多家企业纳入环保e企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赋予企业“红、黄、绿”三色码,对绿码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与发展永远是生态环境的底色。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江河20年,岂止青绿

  记者 孙余丹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