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视角与成年人不尽相同,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大人忽视的问题。”
“期待多一些‘一米高度’的视角,让城市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
……
4月25日至27日,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主办,浙江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培训班在温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儿专家和正创建“儿童友好城市”代表齐聚瓯江畔,以“一米高度”的视角谋划城市发展。
“一米高度”的视角有何意义?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还有哪些待提升空间?
什么是“一米高度”?
“一米高度”的视角,这是记者在交流会现场反复听到的高频热词。想要理解“一米高度”的视角,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儿童友好。
其实,儿童友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
简而言之,不论大中小城市还是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我省杭宁温等地正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温州市滑板公园 温州市妇联供图
“从‘一米高度’的视角看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思考,利于了解少年儿童最真实的需求。”在交流会现场,中国儿童中心相关专家这样解析:“低一点”,尊重儿童身高,进行适儿化改造。比如,电梯等按钮儿童够不着,能不能降低高度;“蹲下来”,尊重儿童感受,倾听其想法和意见。以瑞安市曹村镇东岙村为例,有一名儿童用绘画提出了想在村里建一个小小游乐园的建议。孩子的想法吸引了镇、村工作人员的目光,他们讨论后决定采纳并立即实施,打造了东岙村儿童户外游乐微空间,设置滑滑梯、摇摇乐等设备,为村里的孩子开辟了适能训练玩乐新天地。
温州儿童友好城市LOGO 温州市妇联供图
各地把审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目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倾听儿童声音、看见儿童需要、尊重儿童想法,这事关孩子安全和发展,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和美好。
温州做了哪些努力?
对温州来说,各地来温交流“儿童友好”建设经验,并不陌生。近两年来,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展示交流活动和全省现场会,都曾在温举办。
为何选择温州?答案就在城市的细微处。
瑞安寓言馆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位于瑞安市中心的明镜公园,一座造型别致的城市书房引人注目。麋鹿造型的书架、长颈鹿造型的摆设、彩色沙发……走近一看,书架上6000余册书籍一字排开。这是为儿童专属打造的阅读空间,也是温州首座寓言城市书房。
在温州,像这样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活动空间随处可见,友好的氛围正愈来愈浓烈。关注儿童需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环境,为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正逐渐成为当下温州全社会的共识。
在探索中,温州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写入温州“十四五”规划、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制定43项制度成果和11项儿童友好指引,力争让儿童友好在瓯越大地蔚然成风。
温州市妇联供图
坦白说,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温州起步并不算早。深圳、长沙等城市早已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温州紧抓本土特色作了有益探索。作为民营经济之都,温州在国家提出“五大友好”的基础上,结合温州儿童产业优势,创新加入“产业友好”。按照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衣、食、住、行、学、医、养、服各个场景入手,发挥儿童产业聚集优势,助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儿童友好的产业生态。目前,全市儿童友好产业总产值超620亿元。
温州市妇联供图
温州还打造了一批公共服务友好的“全国性”典范。凭借眼视光领域全国顶尖医学科研水平,连续四年开展“明眸皓齿”工程,实现中小学生近视普查和教室照明标准化改造“全覆盖”,温州也因此获批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皓齿工程累计实施30.2万例免费窝沟封闭,基本达到每年新增适龄儿童“全覆盖”。
再把视野放至全省,各地也在铆劲儿——杭州发布儿童友好10条;宁波围绕“七大友好”推出26项儿童友好重点工作;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嘉兴等地相继启动全域创建。观察这两年的创建经验会发现,温州与浙江其他各地市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一老一小”“浙有善育”等中心工作整体推进。
怎样才能更“友好”?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达标即可,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从“一米高度”的视角去看,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有哪些待提升的空间?
“对标一些试点城市的好做法,我们看到差距,更要从差距中思考如何去补短板。”成都市政府妇儿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细节的处理上,最能体现城市服务水平。
“一米高度”的视角,也让各地重新审视创建“盲区”。很多城市探索从“细微处”破题。以上海为例,在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设计中,会从儿童的视觉识别高度考虑,所有的卡通形象都保持在离地90厘米至150厘米,便于儿童识别。
“将儿童友好理念落细落实,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会让孩子们感觉更加温暖和美好。”作为我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的城市,深圳去年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
国际上很多城市也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一座自行车之城,近40%的家庭有带童篮的自行车。这里的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习骑车,六七岁就随父母上路,10岁左右就考自行车驾照。为此相关部门专门建设了迷你型的市政道路环境,让孩子们充分体验骑自行车的乐趣。
专家们认为,“适幼化”建设需要构建一些标准,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关键在于它是否关照到了儿童的真实需求。
从理念到实践,“儿童友好城市”已经逐渐从宣传语、政府文件上逐步落地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而这些种种努力也指向同一个方向——儿童友好,城市更加美好。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