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的莫名“出圈”,激活了全国人民的味蕾。
要说谁能为温州美食代言,今晚“出战”的必须是夜排档啊。
自古以来,有港口的城市,夜市繁华,排档也精彩。这里,藏着夜色中的城市味道,浓浓的“鲜味”打开味蕾,畅饮欢语中,一天的疲倦、波折、失意,消解了;成功、收获、喜悦,放大了。
排档一夜回,元气天明满。
图源:温州深夜食堂
一
下班时分,太阳刚刚与地平线交会,滨江大排档广场上的旧渔船,就在霓虹灯下,传递出海洋的味道和市集的人气。乐队歌手在中央舞台开始调试,不夜城的姿态摆得足足的。
各家排档口店招齐刷刷亮起,人声逐渐鼎沸。点菜档口、海鲜池一字排开,“冷盘”“热菜”“马上上菜”……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夜排档迎接一波又一波的食客。
杨昭普 摄
四月初,温籍老华侨陈建欣从西班牙回国,特意携妻女来到大排档,感受家乡的烟火气息。看着档口活蹦乱跳的各种小海鲜,点上几样小炒,唤醒的是他对家乡的最初记忆。
正如许多温籍老华侨,年轻时乘着改革开放浪潮出国打拼,从小餐馆做起,打拼天下。陈老先生曾任西班牙中餐业协会会长,在国外开了8家连锁酒店,将酒店直接开到了皇马球场。尝中国菜,看C罗球赛,一度成为新闻,被赞为温州人餐馆的骄傲。
如今,他将事业交给下一代接班,自己游走世界,成了美食顾问。这次回国,他特意寻访温州各个夜排档,准备带几个招牌菜出国。他传递一个信息:国外华人圈,温州海鲜排档也是挂上名的。
泥蒜粉干、家烧扣兰、清蒸鱼干,这些主打的是滩涂海鲜风味;辣炒油螺,鲳鱼焗饭、辣子水鱼,这些则是新派温州菜;香螺、丁螺、辣螺、花螺等各种小贝壳与当令烧烤食材搭配,海鲜加烧烤,就是满满的江湖味了……
大排档的火热,足见夜经济的强劲复苏。大排档作为一个城市百姓烟火和经济活力的代表,正成为温州餐饮业全面回暖的领头羊。
杨昭普 摄
二
排档历史久远,古代的“夜食”,可称之为夜排档的起始。
“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温州,在两宋期间,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当时南北饮食大交流,菜肴丰盛,夜食通宵。时至今日,我们在千年古港遗址里发现了各种海鲜贝壳,有钉螺、花蛤、扇贝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时光穿越千年,在许多老温州人的记忆里,排档的兴起,正是温州市场经济活跃闻名全国的年代。
上世纪80年代,温州市中心的大南门、来福门的人行道边,摆满各式各样大排档,前来吃炒粉干、猪脏粉、馄饨、鱼丸的人络绎不绝。开这夜市排档的,多数是下岗工人,他们的口号是“不找市长,找市场”。
夜生活丰富了,吃的内容,也从“小吃”转变到了“小炒”。
1980年,中国烹饪大师叶国光任国营餐饮店“山外楼”的经理,店对面有一家名叫“阿外楼”的排档小酒楼率先火了起来。他曾回忆,当年国营饭店的师傅会偷偷溜到对面打工赚外快,国营店的大师傅厨艺好,手作快,瓯菜中各种小炒迅速成了当家菜,生意火爆时阿外楼的小桌板都支到了马路边。
温州本土知名大酒店,大部分从排档起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州市区华侨饭店对面集聚了温州排档“三剑客”——云天楼、观松楼、知味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信河街 图源: 瓯居海中
当时的信河街南段,商铺鳞次栉比。而来福门的鞋、木杓巷的布,两大专业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商客云集促进了本土餐饮业蓬勃发展。
商人天南海北,食客四面八方,背后是商市一片繁荣景象。夜幕下,坐上“飞蝴蝶”,去吃夜排档,成为温州生意人的“标配”夜生活。在那个年代,“请你吃大排档”成为社交仪式感最强的时髦话。
春秋转换,经历了市场竞争与时代变迁,一些排档酒楼早已发展成连锁、集团模样,许多温州排档、酒楼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
温州大排档,用浓浓的“鲜味”打开了温州人的胃口。
“鲜”是温州排档的一大特色,这里有长达355公里的海岸线,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江河交错,江河湖海里的大小鲜货和当令食材都是排档菜单里的招牌菜。
图源: 温州发布
这种“鲜”,随着温州开放的脚步,不断被“丰满”。澳洲龙虾、日本松叶蟹、西班牙火腿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食材,经空运、海运、陆运源源不断进入温州。温州大排档接地气的同时,也很open的。
排档的“鲜”还体现在味道的创新。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在美食方面的创新,往往来自夜排档。川味与海鲜碰撞,瓯菜改良出新,食材中西合璧,各种新菜品,夜排档总是抢“鲜”一步流行。
温州排档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店主人,他们往往都是有故事的温州创业人。大部分人又当老板,又当厨师,在疫情打击下,开店、守店、关店,又开新店,坚守温州味道本心。
图源:温度新闻
沿着瓯江路往西,江滨路、望江路、百里坊,一直到温州老城的“西郭外”,各色大小排档遍布于寻常巷陌,守望着瓯江潮起潮落,周期不断,迭代延续。
在这里,温州以“鲜”征服来客,又以“先”走向世界。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最温州的烟火气,都在这里
作者:昭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