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高生到高技能领军人才 安徽小伙在温19年这样逆袭

温州网2023-04-21 09:29

  陈海鑫向学生演示模具操作

  人物名片

  海鑫,1988年出生,温州技师学院教师,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模具钳工实训指导师,中共党员。

  荣获第四届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冷冲模教师组一等奖(第一名),温州市特支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浙江省“百千万”拔尖人才、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称号、温州市D类人才等。

  变换赛道苦练技艺

  16岁独自来温求学

  陈海鑫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在这个革命老区长大的他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2004年,温州技师学院在金寨县招生,有学杂费全免的政策。当时文化科成绩并不好的他决定变换赛道,去学一门技术。16岁的他在家人的支持下,独自来温州求学。不想这一待就是19年。

  “温州在我们那里是家喻户晓,是有很多机遇的城市。”陈海鑫回忆,温州制造业发达,他选择了模具专业也是出于就业方便考虑。他所在的班级共有40多人,外地生很少,安徽来的也只有他跟另一名同学。

  有了目标,就有动力。陈海鑫本身的文化课不好,但模具专业很多机械算法要用到数学,“文专融合”促使他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成绩。三年时间,他埋头苦读文化课,课后练习专业课,慢慢地,他的成绩直线上升,在毕业那年,已经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2007年,他进入了温州市的一家点钞机厂实习。半年时间,他从一名实习生升到了工装工艺部的主管,这都归功于他的创造性。这家工厂随着点钞机的逐步换代,大小模具达1000多副,没有统一归档,新手模具工根本分不清哪几个是一组,很大影响了模具工的速度。他花了两个多月,在工作之余编写模具工装工艺文件,将这些模具一一编号。就这样,他得到了工厂老板的赏识。

  工作了一年,他进入了瓶颈期,认识到自己在技术以及学历的不足。正好,那年学校有意招实习辅导员,他便辞掉工作,回归学校再次深造。

  回炉深造提升自我

  奖项拿到“手软”

  重新回到学校后,陈海鑫成了温州技师学院吴奇峰老师的“关门弟子”,并开始走向竞赛道路,通过一次次的比赛来提升自己。

  “我第一次拿了个二等奖,有安慰,但更多是遗憾。”陈海鑫提到,2008年11月,他参加了温州市的模具钳工技能大赛,比赛考的是基本功,就是用锉刀锉出一个零件。为了准备这场比赛,他每天晚上都练习到深夜,手磨出水泡,水泡搓破成了茧子,尤其是掌心这块,都是厚厚的茧子。

  这次比赛的失利,他开始自我反省,哪里没做好,哪里要加强,反复和指导老师沟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而这一习惯也一直保持下去,基本每一场比赛都有一场自我总结。

  2012年,这是陈海鑫的人生转折的一年。他以温州市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浙江选拔赛工具钳工比赛,5个半小时的时间,他做好了7个零件的配合件,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作为高技能人才典型代表,他被邀请到温州市人民大会堂进行发言,同时还得到了去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

  这是陈海鑫的首场国家级比赛,很紧张,他提到:“我就记得当地的天气冷,参加省赛的时候还是短袖,在那要穿长袖,其他的北国风光没有一点记忆。”可能是过于紧张,他在装配件加工的时候,看错了配件上的划线,加工错误,导致零件有了缺陷,这场比赛他失利了。

  一次失败就是一次经验总结,他并不气馁。2016年,他报名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为了“一雪前耻”,他给自己制订了训练计划,只要完成了本职工作,他便去车间苦练。“当时可以说是通宵达旦,只要计划上写着做到凌晨三四点,不到点绝对不让自己睡觉。”陈海鑫说,一个多月,他基本是完成了一天的训练就躺在车间睡觉,早上七八点起来洗漱后再去给学生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比赛,他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陈海鑫统计,从2008年到2016年,他参加了大小比赛20多场,奖杯奖牌可以说拿到手软,尤其是国家级赛事得了第一名后,他在技艺上的小目标算是达成了,自己多年的努力也有了一个交代,便将目光放在了创业创新上。

  聊天“聊”出智能地漏

  严师带出高徒

  2017年,陈海鑫与同事林李龙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到家中地漏经常堵住的麻烦事,开启了他们的创业创新项目。两个机械制造的“老师傅”手动制作了第一代“一键式智能地漏”,在2017中美青年创客浙南地区选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而后有了与清华、北大以及美国的高校同台竞争的机会。

  当时的总决赛在北京,也是陈海鑫人生中第一次去首都。为了总决赛,他们团队进一步改良了地漏,打造出基于弱电控制的整体家居式第二代“一键式智能地漏”。相比团队中的其他两人,他还肩负着路演讲解PPT的任务。“那段时间,我基本一个人的时候每天对着镜子练,碰到队友就让他听着练,并且每次都要他提出不足点,以便我改正。”陈海鑫说。

  他还记得当时比赛,台下坐着三四十名评委。他们的项目“简单粗暴”,却很实用,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荣获2017中美青年创客总决赛第十名,并获3万元奖金。获奖之后,有潜水艇地漏公司的相关主管跑来看项目。

  在学校的支持下,陈海鑫大力培养适合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作为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为工作室制定了严格的淘汰机制,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会有一次训练赛,凡是没有提升的学生将遭遇淘汰,而后每个阶段都会有一次淘汰赛。“很残酷,但是很有效。”陈海鑫表示,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参赛获奖有三四十项,其中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选拔赛CAD机械设计项目第三名的董澳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当时董澳参加比赛,我们为他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我现在想想都觉得训练强度很大,坚持下来很难。”陈海鑫回忆,那时每天早上8时训练到晚上11时,除了吃饭时间,还设置了半小时的跑步时间,其余时间都在进行模拟比赛训练。董澳刚一毕业就被其他学校挖走,成为所在学校机械设计专业的领班人。“我们现在不像师生,更像伙伴。”陈海鑫总结,董澳对温州技师学院很有感情,经常帮学校搜集相关的比赛资料,也常常会回学校给学弟们指导。

  “我就是温州人”

  19年跟着温州一起进步

  这几年,陈海鑫还不断提升自己。2021年初,他作为温州市“5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选派至浙江大学进修人工智能专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同时,他还打算进一步提升学历,补齐自身短板。

  “我不是新温州人,我就是温州人。”陈海鑫表示,这19年,他与温州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每个假期,他都会去爬山,感受温州的自然。他说,温州很好,很舒服,温州的食物很好吃,呛蟹、蛏子他都喜欢。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温州人才政策的推出,尤其是人才房,让他能将老家父母接到温州的愿望实现了。

  19年,他见证着温州的改变。以温州技师学院为例,最早的老校区在市区南塘一带,占地只有几亩。他跟着学校一路变迁,看着它从几亩地一路成长为如今的315亩。

  “学校的日益壮大,是温州城市向东拓展带来的改变。”陈海鑫说,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他与同事也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如去企业开展讲座等,进一步服务温州的经济。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从职高生到高技能领军人才

  安徽小伙陈海鑫在温19年的“逆袭记”

  记者:傅芳芳/文 受访者供图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