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多少年没办过高水平足球赛了?”
“足足十来年!转眼孩子都初二了”
……
这一周,温州迎来了久违的最强赛事周。刷屏微信朋友圈的球赛视频,炸出了很多深度潜水的老球迷。
共享联盟·龙湾 张超/摄
周一晚,温州奥体中心上演了上海申花VS长春亚泰的中超球队对决,1.5万名球嗨翻球场,积蓄已久的情绪瞬间释放。
4月7日晚,对战南通支云,拥有温籍国脚张玉宁的北京国安如同“家门口”作战,比赛未踢先火,温州球迷跃跃欲试,颇有主场那味儿。
此外,中国篮球发展联赛(龙港站)比赛在龙港火爆进行,国家男篮二队以及浙江广厦、浙江稠州等CBA俱乐部预备队展开轮番较量,吸引不少周边球迷赶往观看。
CBDL中国篮球发展联赛(龙港站) 图源:龙港发布
从上月“温马”回归,到本月“两大球”接力,到今年百场体育赛事。可以看出,作为杭州亚运会协办城市,温州正全面起跑发力赛事经济。
“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广为人知。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为何要发力赛事经济,温州又该如何“热起来、动起来”,加快打造赛事之城。
百场赛事,背后有何用意?
赛事经济,是流量经济。简单而言,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运动员裁判员来了,四面八方的观众来了,要素流动起来了,便有了看得见的流量和效益。当赛事流量撬动投资消费增量,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可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体育活力也就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之中。
今年,温州以承办亚运会重大赛事为契机,全面发力赛事经济,可谓正当其时、正逢其势。按计划,今年温州将申办或组织约100场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着力打造运动之城、赛事之城。
百场赛事,宣示着温州的决心,其背后隐藏着三层用意:
一是搭平台。温州体育事业素来蓬勃,有着诸多体育“金名片”,作为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唯一试点城市,温州率先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参与体育的民间热情始终高涨。通过百场赛事,希望能够“大浪淘沙”,积极培育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赛事IP和“体育+”业态,而后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是强队伍。面对亚运大考,考验的是亚运场馆运维、竞赛组织、服务保障等能力水平。此次大量引入专业化、国际化的高规格赛事,无疑也是对标一流,以赛代练,确保温州相关亚运场馆赛时指挥通畅、运转高效。
三是促发展。百场赛事,希望吸引一批优质体育服务商、体育企业、体育中介机构落户温州;瞄准大型赛事策划、体育互联网和大数据、知名体育零售等领域代表性品牌企业招引,也为后亚运时代发挥体育场馆等产业平台作用打好基础,持续打造惠民利民的运动之城。
百花齐放,如何实现“双赢”
体育赛事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每座城市的定位和承载力也各有不同,究竟哪些赛事才能真正与城市匹配、实现“双赢”?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纵观国内,有着26年历史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就是体城融合赋能城市形象的典范。
置身“上马”,所有跑者和观众,都会感慨于这座城市的宜居和自信——伫立外滩,浦江两岸现代上海的发展巨变尽收眼底;金陵路上,老上海风情迷人;淮海路、南京路、静安寺,代表着既现代又经典的“海派风味”……一场马拉松,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展露无遗。
怎么样的赛事才能充分发挥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质。温州的定位也很清晰,那便是既把赛事办好、又把产业做旺,积极展现“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独特魅力。
眼下的温州,正是一派“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主城区,温州奥体中心将承担杭州亚运会足球比赛项目,正在举办中超足球邀请赛、CBA篮球邀请赛等赛事;温州龙舟运动中心,除了亚运会龙舟赛事,即将举办首届全国水上飞石大赛等预热活动;温州国际网球中心,经综合改造提升后焕然一新,今年计划筹办温州网球系列赛事;温州国际帆船节也正在积极筹办,包含国际化帆船赛事、中国游艇颁奖大典等系列活动。
作为浙江红都、千年古城的平阳县,在对历史文化IP的挖掘和转化上下足了功夫。今年,平阳重点打造中国(平阳)武状元文化节及全国南拳公开赛、“楚望杯”浙派古琴大赛、“谢侠逊棋王杯”象棋国际公开赛等赛事,唤醒古城文化记忆,让特色文化“活”起来,从而催生文旅融合乘积效应。
中国(平阳)武状元文化节 平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依山靠海的苍南县,则是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围绕“168黄金海岸线”,谋划了一系列“上天入海”的海洋运动赛事,比如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浙江站)、苍南168黄金海岸线骑行赛、国际沙滩排球巡回等,以赛为媒、以体促旅,打响“中国东海岸一号公路”品牌。
以赛兴业,也是温州赛事经济的一大特色。
讲起踢踏舞,大家总会想起那双油光锃亮的踏舞鞋,发出各种踢踏声。作为“中国鞋都”的温州鹿城区,正在精心筹备世界踢踏舞邀请赛,促进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作 ,写好办赛与鞋产业联动发展的文章。
还有平阳宠物小镇,为了拉动宠物产业发展,今年将举办国际宠物大赛,包括举办宠物竞技比赛、宠物美容赛、宠物马拉松比赛、爱宠露天音乐会、宠物房车露营等系列活动,努力实现赛事效益最大化。
赛事经济,是门好生意吗?
花销不菲引进国际赛事,能否让城市不仅有“面子”,还赚到真金白银的“里子”?
“面子”自然不必多说。放眼世界,不少城市或国家把体育赛事办成“城市名片”。比如英国泰晤士河上跨越百年的“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从小镇温布尔登走出鼎鼎大名的“温网”,有“跑者殿堂”之称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环法自行车赛等等,都是其城市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反观国内,“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案例也有很多。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湾举行,作为这座年轻城市的国际赛事“处女秀”,吸引了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深圳湾这片当时还尚待开发的土地,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的繁荣接踵而来,并迅速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区域。尤其是地铁3号线的开通,让特区内、外真正融为一体,缩小了居民之间的心理差距。
“面子”做好了,也可以带来“里子”。
德国柏林马拉松,每届赛事都能吸引超过100万观众,创造约6000万欧元的收入。主办方介绍,绝大多数参赛选手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仅餐饮住宿就能为柏林当地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柏林马拉松。图源:新华社
每年7月,环法自行车赛的热情总会让整个法国“沸腾”起来。数据显示,通过宣传大篷车、赛服赞助、电视转播权等多种形式,从1980年至2010年,环法自行车赛收入增长了20倍。目前,环法自行车赛的年收入约在6000万美元到1.5亿美元之间。
环法自行车赛 图源:新华社
作为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最受欢迎的分站赛之一,阿布扎比大奖赛被誉为“落日之战”。依靠高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F1赛事给阿布扎比的国际化之路带来了更多机遇。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体育城市,此前就已经拥有了F1、ATP网球大师赛等多项国际顶级赛事。疫情之前的2019年,上海市累计举办163项体育赛事,影响力排名前12名的赛事就带来了30.9亿元的直接消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亿元。
可以说,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效益是多重的。既有赛事本身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又激发了资源活力。随着赛事产业链布局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也将逐步融入城市经济,提升城市能级。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如今,这样的机会摆在了温州面前。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