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步桥》为何让人“梦回江南”

浙江宣传2023-01-26 10:42

  在央视兔年春晚上,浙江原创舞蹈节目《碇步桥》火了。

  蒙蒙烟雨,溪水淙淙,江南女子在碇步桥上缓缓走来,翩翩舞姿流淌在一座琴键般的碇步桥上,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回味悠长。

  舞蹈引来网友刷屏评论:“太仙了”“看完感觉被净化了”。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点赞:“它(舞蹈《碇步桥》)唤起了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向往和对家乡的回忆。在它如此受欢迎的背后,是人们对诗意的水乡和我们美丽中国的热爱。”

  节目火爆之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舞蹈《碇步桥》为何能让人“梦回江南”?通过文艺赋能,来展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新气象时,又应该做好什么?

  一江春水,两半清风,朱洁静领衔演绎舞蹈《碇步桥》,绘制出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之美。

  一

  浙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人文气息。千百年来,历经岁月沉淀,那些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2017年,浙江音乐学院推出原创舞蹈《碇步桥水清悠悠》,《碇步桥》源自于此。该舞蹈的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有一次,节目编导李佳雯在温州泰顺采风,第一次见到了极具江南特色的碇步石桥。它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世界上最长的“古碇步”,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妨想象一下:流水间隔着石桥,午后的阳光撒在碇步桥过往行人身上,行人行走间,显得小心翼翼,时间仿佛变得很慢,近处有绿水横波,远处有青山作伴。这场景就像一幅画一样安静、美好。

  泰顺仕水碇步桥

  可以说,舞蹈《碇步桥》将这一江南风光体现得淋漓尽致——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演员们的舞姿中有一个膝盖微微颤动的动作,而这正来自于人在碇步桥行走时重心不稳的感觉。在李佳雯看来,恰恰这个不稳的瞬间是特别美的。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演员们的齐舞。这也是《碇步桥》的特色和标志。当姑娘们坐在桥上,身体上下律动,脚下左右交替点地,这样整齐划一的动作,美得扣人心弦。

  碇步桥的古朴韵味,人们踏石而行的悠然和怅惘,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提炼,以舞蹈的方式得以完美呈现。正如节目的首席舞者朱洁静所说,每次在舞台上走过这座“碇步桥”,就仿佛走过儿时家门口的那座石桥。

  过去与现在,江南风韵与故乡记忆,都在舞蹈中完美融合。通过舞蹈,全国观众看到了浙江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

  泰顺仕水碇步桥

  二

  其实,通过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呈现一个地方的风情和文化,这样的成功例子并不鲜见。且不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沪上风情、汪曾祺笔下的雨季昆明,还是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里的京风京韵、《可可托海牧羊人》里的大美新疆、电影《爱乐之城》里的魅力洛杉矶……文艺作品中的诗与远方,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说到中国人的江南印象,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六朝以来的文学。谢灵运、陶弘景的山水描写,《世说新语》里的风流人物,构成了江南印象的底色。《世说新语》言语篇写到,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此江南盛景,也令唐代大诗人李白魂牵梦萦,留有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存世为证。

  上世纪50年代,同样取材于浙江泰顺山区的优美风光和采茶劳动场景的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以灵动欢快的曲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一时风靡全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生,都能随口哼出几句,也载入了小学音乐课本。

  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挺拔的老树、飞舞灵动的燕子......水墨画《双燕》,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在真实的景致中高度提炼意象特点,其灵感来源于画家吴冠中在宁波火车站候车时的匆匆一瞥,简洁的线条、大块的留白,令白墙黛瓦、燕雀飞舞的江南情致跃然纸上。

  《双燕》 吴冠中 图源:美术报

  诗意的江南有多美?凭借这样一部部文艺作品的传播,令全国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够穿越江南、领略江南,进而向往江南。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相比于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对“好客山东、仁义山东”的形象宣传,东北小品对东北文化的强大传播,杨丽萍舞蹈对“多彩云南”的推介展示,江南文化在全国视野中多少显得有点沉寂。

  究其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比如,对于文艺如何助力省域形象和品牌塑造还没有作深入研究,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缺乏深入基层、接触鲜活社会现实的精神,近年来也就鲜有讲述浙江故事并且产生现象级影响力的“破圈”之作。

  又比如,在展现新时代“江南图景”方面,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老一套”思维模式,无论是影视文学、舞台艺术、城市宣传片创作,还是其他艺术领域,多见都是才子佳人、小桥流水,仿佛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或者是习惯了讲述宏大概念而忽视了现实的参差多样,看上去千篇一律,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久而久之自然效果式微。

  三

  去年,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提升到代表省域形象的高度,也给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新的启迪和方向:如何更好地运用文艺的方式,让“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变得更加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内核,从地理、历史、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等多维度,探究江南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核,解读“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核心要义,精准提炼江南所独有的细腻、温婉、空灵、诗意、神韵、精致的格调和灵魂。同样是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去年一个取材于元朝黄公望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创意音舞诗画作品《忆江南》引来观众喝彩,成为春晚舞台上的一股清流。

  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

  值得注意的是,“诗画江南”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由一道道独特景观、一个个文化标识、一段段传奇佳话汇聚而成的。比如,由西湖十景构成西湖文化的品牌,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西湖十景是生动而具体的,它由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组成,这一系列景观涉及不同的景观特色和景观元素,各有各的审美意境。

  因此,文艺创作者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敏锐捕捉“诗画江南”在当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化表达,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将无形的江南之韵、江南之美表现出来,讲好“何处是江南”“何以是江南”“何处不江南”的江南故事。

  同时,文艺的表达形式和门类分支丰富多元,不同的文艺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在进行具体创作时,不妨进一步开拓思路,结合不同艺术形式的优势,有所侧重地表现某个方面,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多媒体技术,让“诗画江南”更加立体饱满,让人沉浸式感知别有韵味的江南美学。

  比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擅长塑造视觉形象,而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诗词、文学等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诗画江南”有很多可画可写、可唱可说的地方,等待文艺工作者去发现、去创造、去展示。

  这两年,我们已经相继见证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舞蹈《碇步桥》的成功“出圈”。那么,下一首传唱江南风物的歌曲在哪里?下一部讲述江南故事的影视作品在何方?下一台描绘江南之韵的戏剧经典又会何时呈现?

  当然,有了好的艺术创造,还要多到央视春晚这样的大平台、大窗口上去进行展示和宣传。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一方面,我们要主动谋划,积极酝酿储备一批“诗画江南”主题的文艺项目,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不断打磨直至极致。另一方面,也要瞅准时机,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将好作品推送到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亮相,赢得更多曝光率和喝彩声,让“诗画江南”的文化印记深入人心。

  《碇步桥》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的过程中,文艺理应有所作为、大有所为。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演浙江、写浙江、唱浙江的好作品问世,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丰富、多样、精彩的江南画卷演绎得更加闪亮。

  来源:浙江宣传

  编辑:周弧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