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开始设“进士科”招收人才,受到当时读书人的欢迎。这种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的方式,成为他们用学习改变命运的门路和阶梯。有宋一代,温籍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他们大多在南宋一朝被录取。其中尤以赵姓进士人数为众,共有188人。赵姓进士数量多,这与赵构南渡带来北方宗室移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温州文风鼎盛、教育水准较高有关。
▲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一隅
1
赵姓皇族定居温州知多少
据道光《乐清县志》载:“温自高宗驻跸,宗室羁留者二十余家。”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赵姓最早进入浙南的一批。
▲宋高宗画像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927-976)支派、太宗(赵光义,939-997)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温州各地落籍的二十多赵姓家族,其始迁祖大多来是这三支。分居温州城区、乐清、瑞安等地,赵姓也被分为太祖派、太宗派和魏王派。如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青田赵师善,均为太祖派始迁第二代;而平阳赵不懦、永嘉赵善澹、瑞安赵汝作,则为太宗派第二代。
这些宗室成员融入温州生活,教育子女读书进仕。宋代温州出了1307名文科进士,仅南宋就有1191人,占温州历代进士总数近九成。而据雍正《浙江通志》中所列的47科温籍进士中,赵姓占了188名,绝大多数都来自这些被安置在温州各地的皇族子孙。其中以乐清县安置的皇族居多,南宋一代乐清县共有赵姓进士62人,占乐清籍进士总数的一半以上。
2
咸淳元年赵姓进士占了近八成
南宋温州籍赵姓宗室进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咸淳元年(1265)榜。
▲咸淳元年榜进士名录
咸淳是宋度宗赵禥的年号。他是宋理宗赵昀的养子,曾被封为永嘉王等称号,后被立为太子,成为宋室南渡后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年,一直受制于权臣贾似道。咸淳元年开科取士,这一科赵姓子弟应考的极多,因此被录取的也不少。当年永嘉县(包括如今瓯海龙湾等地)所录取的18名进士,全部是赵姓宗室。乐清县所取的10名进士中,有8名是宗室,瑞安所取8名进士中,6名是赵氏宗姓,仅有平阳县赵氏宗姓不占优势。综合来算,这一科42名温籍进士中,有33人属赵姓宗族,占了近八成。
虽然赵姓宗室被朝廷录取有其便利之处,但南下皇族居住在温州之外地方生活的人数也不少,为什么温州的赵姓进士数量偏多?
这从一个方面来说,宋代温州崇尚读书的风气极盛,因此赵姓后人在当地受到良好教育,导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比较多。另一方面,说明当时温州的科举文化远较其他有皇族分布的地区发达,温州的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主要以宋代温州较为发达的经济为基础,以林立的书院和一批饱学“永嘉前辈”教师为依托。而这种崇尚读书和重视子女教育的风尚,一直延续至今。
3
百家姓“赵钱孙李”是怎么来的?
赵(趙) zhào,原意是快走,跳跃等,后成为周朝国名(前403-前222),属战国七雄之一,国域位于今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后为秦所灭。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金国所灭,二千余名赵姓宗族男女被俘,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等被关押在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史称“靖康之耻”。在这场动乱中,其他皇族也纷纷难逃,避居全国各地。皇帝赵构为便于途中逃难,不少宗室人员被安置在南下路上。他们成了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赵姓也借着国姓的光辉,人口多达四百四十万,成了宋朝第四大姓。
▲钱俶像
尽管人口不是最多的,但赵在《百家姓》中被排名第一。《百家姓》成书于北宋时期,据说是吴越地区钱塘(今杭州)一位私塾老师编著的蒙学读物,作为“国姓”赵,理所当然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钱”,是吴越国王钱俶之姓,第三位“孙”,是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太真之姓,孙太真生活俭朴,关心出征将士家属,被封为贤德夫人。钱俶与孙氏一起入拜见宋帝,将吴越国所辖的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顾全大局免百姓遭受兵火之苦。宋帝封孙太真为吴越国王妃。“赵钱孙李”中的“李”一说是南唐国王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