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近日,义乌市蔡先生一家四口因为吃了野生蘑菇先后中毒住院,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关注并热传。入夏以来,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生长旺盛。昨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布“预警”,提醒广大市民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
因误食野蘑菇 一家三口中毒
我市有很多山区,近年来,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包括严重的毒发身亡事件。记者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虽然今年还没有遇到野蘑菇中毒病例,但去年,这两家医院全年均收治了十余例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病例,这些中毒患者大部分来自永嘉、泰顺等山区,个别也有在路边树底下采集野蘑菇误食导致中毒的。
去年7月的一天,家住永嘉的潘先生在山上采了几十朵蘑菇,这一盘“野味”下肚后不久,他的肚子便开始翻江倒海、呕吐不止,并出现了严重腹泻、虚脱等症状。
潘先生被家人送到温州市中心医院急救,经诊断为“蘑菇中毒”,经及时救治,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事后,根据潘先生家属提供的照片显示,潘先生食用的野生蘑菇为近江粉褶蕈。近江粉褶蕈又名黄条纹粉褶蕈、奥米粉褶蕈。食后5~10分钟即可引起严重的胃肠型中毒症状及一定的神经型中毒症状。
去年8月16日,永嘉县吴先生一家从郊外的小山上采摘了不少新鲜野蘑菇。中午食用后仅三个小时,吴先生一家三口陆续出现胃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经永嘉县人民医院医生诊断为误食毒蘑菇引发中毒,后转到温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抢救脱离危险。
医院发布“预警” 不采不买不吃
昨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有关毒蘑菇的“预警”。据介绍,毒蘑菇又称毒菌或毒蕈,属大型真菌类。误将毒蘑菇当做食用蘑菇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每年夏季是蘑菇中毒高发期,且有家庭聚集等群体性中毒的特点。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已知有毒蘑菇520余种,中毒总体病死率为11.69%至42.30%,已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超过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表现,根据蘑菇种类不同可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统,可分为急性肝损型、急性肾衰竭性、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过敏皮炎型七种类型。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洪广亮介绍,该院每年都会接诊到十余例因误食野蘑菇引发中毒的患者,其中以胃肠炎型为主,误食大青褶伞的比较多。误食野蘑菇中毒分为非致死性和致死性,比如胃肠炎型属于非致死性,急性肝损型属于致死性。两者中毒症状在疾病早期非常相似,但在发病时间上有较大差异,非致死性蘑菇中毒发病潜伏期短,一般食用后两三个小时就有反应。而致死性蘑菇中毒发病潜伏期偏长,常在食用六个小时后才发病。这点容易被人误以为发病越快病越重,其实不然。
另外,洪广亮还特别提醒,野蘑菇最好不碰,由于野生蘑菇种类众多,一般人很难识别是否有毒。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食用菌类食材,最好多留个心眼,比如拍照或留个样品。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有此类中毒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就诊时最好带上剩余野蘑菇样品或图片,及时向医生出示,方便医生诊断并救治。蘑菇中毒的黄金抢救期为24~48小时内,当然越早越好。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夏天野蘑菇冒头 小心野味中毒
记者:王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