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实验室
5月20日,浙江省实验室瓯江实验室迎来揭牌一周岁“生日”。在以它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加快构建起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推动温州加速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温州创新的浪潮正奔涌向前。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温州累计引进国科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等5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尤其是近3年引进数超历年总数50%,呈爆发式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温州正以科技创新“八大抓手”为引领,围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激发创新引领力、产业爆发力、项目支撑力。“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奋力打造温州‘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发展态势。”温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打造“塔尖重器”
为创新发展装上“推进器”
3月2日,瓯江实验室发现唐氏综合征相关基因USP25异常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揭示USP25为药物研发的新靶点。这是温州生命健康领域科研创新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是瓯江实验室的五大研究方向之一。这一年来,瓯江实验室重点围绕“组织再生和器官功能康复”重大问题开展源头创新、前沿技术研究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当前,瓯江实验室已聘任14位生命健康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形成近150人规模的研究团队。各研究集群奋力攻坚,推动科研成果加速产出。
科技创新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是温州如何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道。而平台则是创新的重要抓手,不仅集聚了高端项目、人才和技术,还把握了未来创新的“关键变量”。
一流创新,当有重器。近年来,温州持续推进平台体系能级提升、功能完善,打造了一批像瓯江实验室一样支撑未来发展的“塔尖重器”。通过引育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加快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中国双碳科创港等平台资源集聚,形成了“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联动创新局面,探索走出创新发展的温州路径。
2020年度温州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5项。
2021年,温州举办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双比拼”活动,擂响战鼓,强化了全市高能级平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氛围。先后制定出台《温州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温州市高能级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导则(试行)》,为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谋划好发展蓝图和建设作战图,推动建设不断提升。
目前,温州已累计引进国科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等5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去年以来,温州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3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25项。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温州还招引了151个重大科创项目和近60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一区一廊”集聚,加速区域科创动力全面提档,创新策源态势蓬勃。
科技赋能产业
为提质发展装上“加速器”
创新不仅要有从“0到1”的单点突破,而且还要有“衔接”和“协同”的格局。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着力推进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温州科研平台优势正加快转换为创新驱动优势,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典型。该院发挥华中科技大学品牌辐射效应,集聚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导入产业相关科研力量,构筑“人才引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由华中院运营的浙江省眼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助力了瓯海眼镜产业品牌数字化运维、设备研发、信息化建设、产业链发展、产学研培育、设计研发,推动瓯海眼镜产业规上产值从2018年23.44亿元增长到2021年40.19亿元。
今年,华中院还与中电海康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创新联合体,孵化培育的温州精石微通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微纳致动科技有限公司获中电海康战略投资,不仅为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注入动能,大大提高了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化,也为温州市专业型产业孵化注入新鲜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
在加快构建创新格局中,温州还强化对另一重要创新主体——企业的科技支持。近年来,温州始终将民营经济作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针对本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题,温州实施高能级平台量质“双提升”行动,为民营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助力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培育。
在浙江美硕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帮助企业检测继电器的电耗损。“继电器虽小,但稍有偏差就会让家电的遥控系统失灵。如今有了温大乐工院,企业的研发效率提高了,成本与周期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由衷感叹。
自温大乐工院入驻乐清以来,该院以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重点围绕电气智能化、电气智能制造、电气数字化检测与装备、仪器仪表、新材料等研究方向,帮助当地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艺改进、检测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方面工作,引进和汇聚面向电气、电子、机械、新材料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扶持建设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干在实处”“落地有声”。
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外景
赋能产业发展,“平台+企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凸显。温州不断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为当地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引来了强大外援,5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了对温州“5+5”主导产业全覆盖。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快形成。2021年,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获批科研(人才)项目立项154项,其中国家级58项、省级39项;研发成果在温州转化落地注册企业41家。
构建创新生态
为持续发展装上“稳定器”
1月7日,科技部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温州名列其中,这为当地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再添动力。围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温州实施创新首位战略,突出产才融合、以用为本,探索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等“六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加速区域科创动力全面提档,探索走出创新发展的温州路径。
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孵化集群建设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温州把大孵化集群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系统推进。在4月22日举行的温州全市大孵化集群发展动员部署会上,温州提出聚焦孵化空间打造、专业团队运营、创投基金合作、主导产业引领和青年人才集聚等“七个一”标准,加速打造十大示范孵化基地。
发挥创新型城市长板效应,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人才是核心保障。在2022年“新年第一会”上,温州向世界发出“来温州、创未来”的英雄帖,并发布“人才新政”40条3.0版,针对正在培育的“5+5”重点产业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特别列出“紧缺目录”“招引图谱”,为重点产业发展精准引才。
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展厅
高水平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还需要产业、科研、企业从机制上更好统筹贯通。温州提出要用好数字化改革这把“金钥匙”,加快推进体制机制重塑改革,具体包括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完善人才服务场景应用。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从“有求必应”向“不求自应”转变,迭代升级“科技服务一线牵”,温州打造“科企通”应用,构筑平台和企业协同、活动和载体支撑、线上和线下集成的系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目前,“科企通”综合集成各级办事服务事项,已汇集1.3万多家科技企业、600多个科创载体、2800多项创新服务,赋能企业倍增提质。
“让人才和创新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最持久动力、最鲜明标识”,这便是温州创新响亮的宣言。未来,温州锚定“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目标,紧扣科技创新“五倍增五提升”,坚持全周期服务,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为抓手,以大孵化集群建设为引领,以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动力,瞄准“高精尖缺”,加快人才科技工作理念向“引领发展”迭代、人才科技政策向“生态竞争”“品牌竞争”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换,打造“聚人才、强创新”的硬核成果,为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注入滂湃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