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第一英烈”不为人知的一面

温州网2021-07-15 08:23

江心屿不仅是诗之岛,文人墨客纷纷留下足迹和诗篇,还是英雄之岛。

回顾浙南革命风云,追思先辈丰功伟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期孤屿志让我们探寻岛上“红色”足迹,走进“浙南第一英烈”谢文锦。

踏上江心屿码头,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便是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浙南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荣膺烈士称号达六千余人。该馆共展出了120名浙南革命烈士的事迹,排名首位的是浙南党团组织创始人谢文锦。

展厅有两幅珍贵的谢文锦铅笔素描画习作,展现了这位革命者的文艺气息,也牵出了他一段不为人知的师生情缘。

谢文锦烈士排在展厅首位。

在浙南点燃革命火种

1927年10月24日创刊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第一期扉页上,刊登了《悼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一文,谢文锦的名字位列其中。

谢文锦

谢文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1894年,他出生在永嘉,谱名用绣,字褧霞。他的人生只有短短33载,却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

1920年夏,谢文锦曾与刘少奇、萧劲光等人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又称“俄文专修馆”)一起学习。随后,他又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7月,与萧劲光等一行十人回到祖国。

外国语学社外景

1924年秋,他奉党中央指示,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马列主义。他先后发展郑恻尘、胡识因、金贯真、李得钊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了浙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谢文锦还曾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旧址

在1925年4月《新青年》纪念列宁专号上,刊登了他撰写的《列宁与农民》。此文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被选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它是我党早期系统地介绍列宁论述农民问题的重要文章。

1926年7月,他调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革命形势骤然紧张。谢文锦召集金陵大学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一百多人开会。会上,他说道:“暴风雨就要来了!……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有牺牲的。我们不怕牺牲……”4月11日清晨,谢文锦在召开南京地委紧急会议时不幸被捕,几天后惨遭杀害,沉尸秦淮河。

南京地委召开紧急会议地址——南京大纱帽巷10号

萧三同志在《岁月消磨不了的记忆――在东方大学一年半的日子》一文中追忆谢文锦:“他的尸体和英灵流进了滔滔的大海。他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他在东大和我的友谊。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浙一师”的青春岁月

如果不是生逢动荡的年代,谢文锦或许本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文艺青年。他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学业优异。

1913年,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一师)。谢文锦此时不知道,他不仅考入了一所师范院校,也进入了一个孕育革命家的摇篮。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浙一师”与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两所师范院校,被誉为“两个一师”。

更幸运的是,谢文锦赶上了“浙一师”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皆为一时俊彦。校长是有着“中学界蔡元培”之称的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

“浙一师”和温州颇有渊源。“浙一师”的前身是“浙江二级师范学堂”,温州乡贤徐定超任监督时,聘经亨颐为教务长。卸任后,徐定超又推荐经亨颐继任。

徐定超任内,其内侄胡公冕(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在该校任教。谢文锦在浙一师读书时,常常遇到亦师亦友的同乡胡公冕。

谢文锦是校园运动会的足球高手,曾任“校友会”运动部下属的足球部干事,担任运动部部长的恰是胡公冕。志同道合的胡公冕、谢文锦后来成为温州最早的一批党员,一同回温发展党团组织。

1924年,谢文锦奉中央指示到温州进行创建党团组织活动。图为温籍画家陆琦1989年据此创作的油画《传播马列》,现悬挂在江心屿的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懂绘画和音乐的“文艺青年”

谢文锦作为革命家,也有文艺的一面,这得益于“浙一师”带给他的艺术陶冶。“浙一师”校长经亨颐特别重视音乐和美术学科,请来李叔同任教。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诗书画印、戏剧、音乐、佛学等方面,都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其实,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的时间并不长,从1912年秋到1918年春,幸运的是,正好涵盖了谢文锦就读的时期,他有幸受到了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熏陶。

谢文锦现存画稿中落款为“预科甲班生谢文锦画”。据弘一研究者陈星教授查证,浙一师预科甲班是1913年设立。

李叔同在“浙一师”上音乐图画课,首创人体模特写生教学,开国内艺术教育之先河,重新填词的歌曲《送别》传唱至今。同事夏丏尊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培养学生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他在浙一师,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李叔同出家后曾说过:“任杭教职六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私心大慰。”

作为“浙一师”毕业生,谢文锦也展现了过人的文艺才华。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藏有谢文锦的珍贵手稿。

有专家考证,这些画作(原件19厘米×28厘米)是谢文锦进浙一师读书时,在教授西洋画(包括素描、水彩及油画)的李叔同指导下完成的课堂作业,虽属临摹,但很见素描功底。目前展厅展出的是画作《树干》《林麓木桥》。

谢文锦习作《林麓木桥》。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图

谢文锦习作《树干》。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图

谢文锦在音乐上也同样展露才华。苏俄人民熟悉的著名歌曲《光明赞》,经过他和萧三同志共同翻译后,在国内传唱一时,成为激励人们为真理而斗争的一首战歌。“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同志们!黑暗已消灭,曙光在前头!”

谢文锦的一生也如这首歌一样,一直向着光明前进。

画稿背后的一段师生情谊

谢文锦的一生留下了不少革命足迹,遗憾的是他留下的遗物少之又少。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收藏的手稿又是从何而来呢?事情要从1994年,也正是谢文锦诞辰100周年说起。永嘉县桥下京岸村发现谢文锦的四幅铅笔画习作。

当年5月18日,永嘉县永临中学教师胡永锡与同事朱宝录闲谈时,谈及朱家藏有谢文锦四幅铅笔习作,胡先生就将原件送到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鉴定。时任馆领导热情接待了胡先生,随后将原件留下,及时送当时温州唯一健在的,曾与谢文锦一起参加革命活动的九十多岁革命老画家孙孟昭鉴定。同时,又嘱有关人员作进一步调查、考证。最终证实,这四幅习作确实出自谢文锦之手。

谢文锦在永嘉县开展革命活动时的旧址——蓬溪近云山舍。

朱家为何完好收藏了谢文锦的画作手稿呢?原来朱宝录的岳父金指归当年正是谢文锦的学生。

金指归(字剪未,1903-1943)出身永嘉岩头望族,是一位善琴棋书画、德才兼备的教师。抗战胜利前夕,他因病从杭城回归故里。临终前,嘱咐家人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谢文锦四幅铅笔习作好生收藏。“文革”前,其女金仙鹤遵照父辈的遗愿,特将这四幅画作夹放在爱人朱宝录用的二胡曲谱《空山鸟语》中,最终得以避过“劫难”,虽经工作调动、搬家等变迁,朱家人一直将这四幅画作带在身边,保存至今,完整如初(仅纸质发黄)。

金指归临终托画,足见金先生爱画情意之深,引出的又是一段师徒情深的佳话。原来谢文锦从“浙一师”毕业后,曾短暂回到家乡任岩头高等小学校长,教书育人。后来谢文锦离温赴沪参加革命,将四幅铅笔画临摹习作送给爱好画画的学生金指归作为留念。

谢文锦故居

金指归不忘恩师厚爱,作画不辍。他曾在自制的竹笺筒上留题款:“风露商量借育沐,胭脂深浅入肌肤”。字里行间寄托了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不尽思念。

小小的画作见证了谢文锦和恩师、爱徒的两段佳话。珍贵实物让我们一窥先驱者的革命风范和文艺情怀。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