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中国花草四雅之一 温州这群人如何靠“蒲”生活?

温州网2021-06-19 10:38

  温州网讯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场“温州端午菖蒲文化展”在市区墨池公园举行。为期3天的菖蒲展设有4个展厅,共展出20多个品种的200多盆菖蒲,其中名为“回帛菖蒲”的新品种为首次展出,属南天星科石菖蒲变异品种。它们依石而养,神态自然,又同瓯瓷、书画、拓片文人扇等文房共同展出,让市民感受端午传统节日的文化味。

  菖蒲不是简单的“小草”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身边的美往往视而不见,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更需要植物洗涤心灵。菖蒲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从山涧进入家居,从书案到茶席,从丛林走进闹市。温州这群蒲友来自各行各业,有收藏家、书法家、茶艺师、企业家等,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谈菖蒲文化。

  墨池公园菖蒲文化馆馆长陈祖文,也是策展人之一,平时研究与传播温州菖蒲文化。说起他与菖蒲的缘分,在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逛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了一盆“小草”,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叫“菖蒲”,回去后总觉得菖蒲最适合摆在他的茶席上。后来他开始自学菖蒲知识,大量地翻阅资料,请教过国内养菖蒲的高手,慢慢地结交了许多蒲友。

  这次端午菖蒲文化展的另外两位策展人——蒲农轩主和小溪,也是菖蒲文化爱好者,陈祖文的蒲友,三人一拍即合,认为通过展览可以传播菖蒲文化,让更多温州人认识到菖蒲不只是简单的“小草”,其背后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500年历史、获无数名人点赞

  菖蒲是中国花草四雅之一,有着2500年的文化历史记载。秦汉时期,菖蒲被当作仙草引进宫廷人工培育。至唐时,文人将菖蒲缩入案上山水作盆景莳养。到宋代,菖蒲文化兴盛,带动了插花艺术在宫廷和民间的繁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菖蒲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而菖蒲四时皆绿,生于溪涧,忍寒苦,安淡泊,与文人追求的清廉品德相符,所以养菖蒲贵在“文人化”。晋代永嘉太守谢灵运游玩温州山水,看到溪边的菖蒲写道:“出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晚唐诗人罗隐隐居大罗山时写下“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陆游在任瑞安主薄时,曾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而温州古代著名文人代表“永嘉四灵”也纷纷为菖蒲留下诗作,比如灵晖的《拔蒲曲》,灵秀在《暮春书怀寄翁士》的“菖蒲九节今堪采,思尔逍遥涧谷间。”

  温州人精神与菖蒲十分契合

  菖蒲不像一般的花草,一岁一枯荣。它可以历冬不死,四季常青。《礼记·月令》云:“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冬天百草未生,菖蒲就长出来了,可见它的生命力有多顽强。“而菖蒲这种四季常绿特性与温州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像。”陈祖文介绍,“菖蒲很适合在温州生长,跟温州的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的环境相融合,很有温州味,而温州人的韧性和敢为天下先精神就是菖蒲文化的最佳诠释。”如今,菖蒲被不断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希望其能在倡导文化复兴的同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并引领人们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故乡。菖蒲文化不仅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传承美学理念,而这种美学理念对现在城市生活也有帮助,当人浮躁时,可以看看菖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人沉静下来,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如何养好一盆菖蒲?

  养菖蒲的口诀:“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微风避雨,少分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薄施厚灌,勤理剔黄。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野逸清气,不宜艳妆。配石清供,古盆内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养好一盆菖蒲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模拟户外菖蒲生长的环境,湿度和通风,我们还需要考虑盆内的植料的透气。改变菖蒲原本的环境,做到的就是需要模拟通风、透气、湿度,通风很好的理解就是空气需要流通,家里养蒲的地方首先考虑通风,不能有太阳直晒到,需要是散射光。

  例如在树荫下,湿度一般南方的天气比较适合,一般菖蒲适合的湿度是50%-70%之间。而高温闷热天需要加个电扇增强通风。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戴卓蕾/文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