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皮打磨出的灯具、花器有怎么样的质感?这样“玩皮” 惊艳了时光

温州网2021-05-29 09:56

  人物名片:黄思林

  一寸几時工作室主理人、90后手工皮艺人

用皮做的灯具《一盏皮》

用皮做的花器

  温州网讯:说起皮具,也许不陌生,而说起手工皮艺匠人,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在认真做皮具的样子,而1990年出生的黄思林,则是一个玩“皮”多年的手工皮艺人,并且在温州开了一寸几時工作室,他让传统皮艺焕发生机,不再做一种单纯的皮具,而是在传递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做自己想做的事。

  记者走进一寸几時工作室,一下子注意到各式的工具整整齐齐挂在工作墙和桌案上,旁边还归类放了一些特别的皮具作品,另外一边,则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茶室,也许这就是如匠人般的质朴空间。

  由“皮制器械”触发兴趣 用“平面设计”思维做皮

  黄思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皮艺匠人,家里没有做皮具生意的背景,他也没有拜师学艺,完全是自学成才。“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从认识材料和工具开始,会看很多视频,主要还是自己去摸索学习。”慢慢地,线如何缝制,磨边怎么磨,思林对这些基础知识了然于胸,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创作出更多皮具作品,从“技”到“艺”的突破。

  谈起如何踏上“皮具之路”,黄思林笑了笑,“我是在部队里产生的兴趣……”原来,他在部队当兵的两年里,接触到一些皮制器械,如望远镜外套、枪套等,感觉摸起来很特别,自此触发了做皮的“开关”,2012年他退伍回温州之后,便买了一些基础的工具自学,从皮质笔袋、钥匙扣开始……在入伍前,他曾是一名平面设计师,高中他就学习美术,所以他的艺术底子以及对“美”的追求会在皮具里慢慢呈现,“设计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我还是一直带着‘平面设计’的思维通过手工在‘皮具’上表达出来,也是学过‘平面设计’,才能让我更好地创作皮具作品。”

  一盏“皮”照亮的缘分 他对植鞣皮情有独钟 

  黄思林刚开始做皮具,也是从比较大众的背包、手提包、皮带、表带等做起,后来,他想有更多的突破,就去做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如花器、皮器、茶则、置物器等有趣的物件。今年,他则是把目光对准了“灯具”。“其实想做灯具很久了,但今年才开始做灯具,记得第一次做灯具,做着做着,突然被一个有缘人带走了。”黄思林笑着说,“说起为什么要做灯具,因为工作室一直缺灯,每次一抬头,发现天花板上光溜溜的,没有一盏灯。平时也只有工作台和喝茶时的小台灯。”

  平时都说一盏灯,因为黄思林是用皮做的灯具,所以他将这个灯具系列命名为“一盏皮”,他说,“一盏皮,一个客人看上,那么带走就产生了一种缘分,而客人将‘一盏皮’放到相应的空间里,这时这个灯具就会产生新的效应,也会带着客人的脾性在这个空间里呈现。”听着像玄妙的逻辑,其实道出了黄思林在制作皮具作品的过程中,皮具的制作过程和表达的主题是互相呼应,从思林的脾性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一盏皮”,而客人买回去以后,在新的空间里,皮的延展性也让灯具产生新的生命力。

  而对原材料的使用,黄思林也有讲究,更是对植鞣皮情有独钟。他刚开始接触的是植鞣皮,到现在还是坚持用植鞣皮。“有的人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皮,但是我的习惯是只用同一种皮。”黄思林使用的是纯手工的意大利植鞣皮,手感较为柔软,密度很大,耐磨又有韧性,他说“好像和人一样能伸能屈呢”,这也是他独爱“植鞣皮”的原因之一。

  黄思林把皮革的密度做到了极致,是为了使皮具达到一定的硬度,因为皮革本身的特性是软的,而正是这样看似矛盾的做法,用“皮”做花器成了他的一项独门手艺,而在灯具上用皮“一体成形”的功夫也是黄思林的特色。

  “一寸几時”之间的态度 “皮具”也是表达的语言

  在几年的沉淀后,2015年年初,黄思林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起先叫“一寸设计工作室”,后来,因为夫人的加入改名为“一寸几時工作室”。“一寸”取自耳熟能详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在黄思林眼里,“一寸”是一种态度:不慢待生活,不辜负时间。而“几時”则是“曾几何时”,寓意着过去与未来,一种时间的交替,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创作出更多作品,在生活上也要珍惜时间。

  前几年,黄思林基本上都是接私人定制的单子,而从今年开始,他开始专注自我创作,多做一些想要的设计,比如“一盏皮”。“因为皮具对我而言,它是一种表达的语言。”平日里的黄思林,不爱讲话,享受独处时的宁静,更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一点点打磨皮具,把自己想要说的话都倾注在皮具里。“我是一个创作者,我只是发现了皮具,利用皮具这个载体,通过技艺变成了作品,也是我的灵感与想法。”这就是黄思林的“玩皮”世界。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戴卓蕾/文

  魏一晓/摄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