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温州6项非遗登上央视,还有这些技艺也安排上了

浙江新闻客户端2021-03-25 10:25

近日,温州非遗技艺蓝夹缬、黄杨木雕、石雕、竹壳雕、瓯塑、编梁木拱桥营造等6项技艺登上央视十套《匠人匠心》栏目。此次播出的视频由央视摄制团队在温州取景拍摄,全方位展现温州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让温州非遗技艺被更多人所熟知。据了解,未来一个月,彩石镶嵌、竹丝镶嵌和贝雕等技艺也将在该栏目中播出。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美誉,汇聚着古老的手艺: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匠人们或雕琢或塑造,行云流水间,传承着匠心的极致。

温州石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青田传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青田石雕”的支派。石雕艺人利用叶腊石的不同色彩花纹等特点,采用传统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技法,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瓜果、蔬菜、鸟兽等不同题材的艺术造型。

竹壳雕又名“笋壳雕”,是以竹笋壳为主要材质,巧妙利用和发挥竹壳自然朴实的质地、天然的纹理,是集雕塑、剪刻、绘画为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品,其特点形神兼备,颇具新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黄华艺人吴正山在传承其父辈竹壳雕技艺基础上进行挖掘创新。其题材以传统历史人物为主,也有吉祥动物。造型精致优美、浑然天成,成品不开裂、不霉蛀,观赏、收藏价值兼具。

瓯塑是流传于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我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两宋时期,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以漆灰堆出花纹的堆漆工艺在这一带颇为流行,民间俗称为“堆起门”,应用于庙宇、民居、家具及嫁妆等的装饰。

蓝夹缬技艺,是温州的地方传统印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蓝夹缬”,蓝指的是植物靛青板蓝根;夹是布匹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夹板,即花版雕刻;缬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蓝夹缬传统工艺,包含了三道重要工序:首先是植物染料的生产和配对,其次是传统花版雕刻,最后是蓝夹缬的印染工艺。

黄杨木雕,温州乐清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温州黄杨木雕是乐清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主要流行于温州乐清的翁洋镇南街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黄杨木雕是天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悉,《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其中,《匠人匠心》栏目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将全景展示神州大地上众多手艺与手艺人的现状与发展,着力通过央视这一国家级媒体平台对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宣传,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