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祥:中国地理学泰斗

温州网2020-09-15 11:09

  乐清柳市镇四板桥村陈正祥故居门台。 陈尚云 摄

  2005年第1期《乐清英才》期刊以陈正祥为封面人物。

  2002年3月,陈正祥(右二)回乡期间与家乡人士在交谈。

  陈正祥是乐清籍著名的国际地理学家兼生态学家,其生年通常说法为1922年。近日,经其亲属等多方证实,他出生于1920年6月24日,今年是他一百周年诞辰。

  青年离乡暮年回

  2002年3月23日,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土地利用委员会原主席,82岁的陈正祥偕夫人回到阔别了55年的家乡乐清,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回乡。

  陈正祥(1920-2003),生在乐清象阳镇四板桥村(今属柳市镇),先后就读于温州第一中学、杭州省立高中。成年的他出国留学后,足迹踏遍五洲四海,但一直没有回过家乡乐清。当天,笔者跟随其温州家属等一行十多人到温州机场迎候。领队者陈汉铎(陈正祥之弟)捧着一大簇艳丽的鲜花,十分引人注目。陈正祥偕夫人衣着朴素,步履蹒跚,相互扶持,各提着一大包书籍登下了飞机扶梯。亲人们多年未曾相见,虽然有照片可以参照,但刚见面,双方一时还有点不确定。陈正祥的二妹、高级教师陈次青上前,试探地拉着老人的手犹豫询问:“先生,您贵姓?”“我姓陈,我是陈正祥。”兄妹俩相对凝视瞬间,不禁热泪滂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陈老对少年时代的事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家乡的小吃如猪脏面、麻糍、灯盏糕以及鱼生等,让他念念不忘。陈正祥是一位尊重传统文化礼仪的人,因为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他再三对照顾老妈妈的妹妹们表示愧疚。陈正祥写过的著作不计其数。从1960年起,他就用每一本书纪念亲友,以表达自己对家乡人和事的思念之情,如《现代地理学之观念与方法》纪念祖母和外祖母,《台湾地志》纪念父亲等。陈老临别赠送笔者的《中国土地利用》扉页上,赫然印有“谨以此书纪念母亲”。

  在下榻处,陈正祥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一句话:“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温州、乐清,非常高兴!”在家乡观光,一路上陈正祥脸上笑容不断,他夫人说很久没有见他这样开心了。陈正祥说,乐清的变化太大了,他感触很深。他还表示,如果可能,将来要回家乡度过晚年。雁荡山的独特风光让陈正祥印象深刻,他说回香港后,将会把雁荡山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亲朋熟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告别家乡时,他把自己的著作《西北考察记》《中国土地利用》题签赠送给乐清市图书馆,以表示自己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

  钻研地理踏五洲

  陈正祥热爱乡土地理,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他刻苦钻研,学有专长,毕业后被留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考取公费留学,进入澳洲悉尼大学研究院。后又分别到英国、日本、西德等国继续深造,并做广泛的考察调研,先后获日本国立东京大学以及英国、西德地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秋到台湾,担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创办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该所曾屡次被国际地理学会选为在东南亚的唯一代表机构,同时创建“国际研究中国之家”,团结了一批知名地理学者,致力于学术研究,陆续发表系列研究报告。

  1951年,陈正祥受美国农业部之托,调查夏威夷土地利用,终于把土地利用研究工作推广到全世界,发起组织了世界农业地理委员会。从1952年起,陈正祥分别应邀出席了各种国际学术会议30多次,先后被选为联合国农业气象委员会、国际地理学会农业类型委员会、太平洋科学协会地理委员会、国际农业经济协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的世界农业地图集委员会等四个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还荣任国际能源委员会主任、欧洲甫源会议主席兼国际研究中国委员会主席,主持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调查和学术编审工作。他在主持“国际研究中国之家”和兼任“国际研究中国委员会”主席期间,满怀爱国热情,废寝忘食,著作了三大卷的《中国》一书,并编辑《中国地名辞典》等书,将自己的祖国介绍给世界各国。

  1964年,陈正祥因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而移居香港。离别台湾时,他留下了三大卷中英文版的《台湾地志》。这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述,影响深远。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期间,他还兼任地理研究中心主任,1979年应聘出任东京大学特级教授,兼任不少国际学术刊物的顾问或编委。1989年以前四五年间,在香港出版了16种新著。其中《中国文化地理》《中国地图集》《中国游记选注》《中国地名词典》等皆为大型著作,为中国地理学作出卓著贡献。

  他在香港出版的著作还有《中国经济区域》《中国地图学史》《香港经济社会地理图集》《台湾土地利用图集》《台湾地理图集》等等,都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好评。此外,他在台湾出版发行的还有《台北市志》《澎湖县志》《兰屿小志》等台湾地方志。

  具有国际学术权威性的《大英百科全书》,过去一向请外国著名学者撰写中国(包括香港、台湾)部分的条目,但在最新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中国(包括香港、台湾)部分的条目,英方却破例特邀陈正祥执笔。他还主持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调查和有关著作的编审工作,并协助完成五大卷的《农业世界地图》,被公认为是学术界的鸿篇巨著。

  爱国惜时著述多

  抗战时期,陈正祥曾到中国西南调研地貌,著有《广西地理》,后到西北调研,又著《甘肃地理》《自然与人生》等书。1981年10月底,陈正祥率团考察了安徽省农业及巢湖污染治理问题,调研两周,撰写了《安徽农业考察报告》和《关于巢湖污染治理意见》,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1984年夏季,陈正祥又率团到大陆考察,后来潜心著有《中国土地利用》一书,628页,是学校图书馆、地理系学生、地理科教师以及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国内外人士一本必备的参考书,有五种译本。该书附插的124页图片是从6000多幅现场原照中精选出来的,每幅图片皆有说明。

  1992年,陈正祥在巴西主持“世界环境保护大会”后,接受联合国委托,著述300万字的全球《植物志》。紧接着,他又着手编撰超大型的《中国地志》一书,在世纪之交出版,他表示,此书作为他晚年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新世纪礼物。

  陈正祥惜时如金,勤于著述与研究。南怀瑾曾对笔者讲过陈正祥的轶闻趣事。陈正祥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在研究室门口挂上一块红漆木牌:“非学术性谈话,请限于三分钟。”台大校长傅斯年请他拿掉这块木牌,他默然,不表示同意。后来有人趁他外出时,偷偷把木牌摘掉。事后陈正祥竟然重新做一块更大的木牌,还用钉子钉牢挂起来。有一次,傅斯年来访,进门时说:“老弟,我的谈话受不受这条限制?”陈正祥淡然回答:“这,要看谈话内容的性质而定呀。”傅校长哭笑不得,心下却暗暗敬佩他。

  七十岁寿辰之际,他和学生合力编印了一本《陈正祥教授著作目录》,收录了1932—1992年六十年间的中、英、德,日等四种文字的著述624种,包括专书和专刊256种以及论文368篇,尚未包括《中国土地利用》和后来在台北出版的《西北考察记》等。国际地理学会的前会长卡尔·特罗教授称赞他是东方的洪堡(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中国地理学界的第一人。

  来源:温州日报

  贾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