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 !首届浙江省红树林发展论坛在温举行

2020-08-24 07:39

  温州网讯 8月21日-22日,首届浙江省红树林发展论坛在温州举行,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等27家单位60多位研究红树林的学者与代表齐聚一堂,走进龙港市红树林湿地公园、洞头区霓屿岛,实地考察了解红树林保育和生态修复现状,把脉问诊,各抒己见,为保护发展红树林支招。

  研究红树林的学者与代表齐聚一堂

  聚焦红树林保护发展热点问题

  此次论坛以“美丽浙江,蓝色海湾,红树林显担当”为主题,由浙江省林学会、省生态学会主办,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南(温州)林业科学研究院承办,温州市林学会、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协办。

  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作主题报告,纷纷提出真知灼见。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教授作《全国红树林保护管理及修复现状》主题报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秋夏研究员作《浙江省红树林保护现状》,浙江海洋大学水柏年教授作《苍南沿浦湾生态修复的思考》主题报告,浙江海洋大学宋文东教授作《红树植物高纬度驯化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主题报告,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刘伟成高级工程师作《基于地埋管网的红树林修复技术浙江实践》主题报告,温州市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李昌达院长作《“南红北柳”在温州洞头的试验与展望》主题报告。

  红树林在浙江应该如何科学栽培和养护?红树林的分布北界在哪?如何有效控制它的生长密度,让人类能够更好地亲近“海上森林”?如何进一步开发它的科普教育、生态养殖等方面功能?如何解决红树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在发表主题报告后,与会专家针对保护发展红树林热点问题开展交流、碰撞智慧。

  温州探索红树林“一路向北”栽植

  走进龙港市红树林湿地公园

  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滩涂和河口浅滩特有的常绿乔木群落,全球约有55个红树林品种,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一带。它是许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眼中的生态“明星”,是全世界公认的“海岸卫士”。抵御潮波、化解风暴、丰富生态、吸收污染、确保生物多样性、固定土壤、调节气候、提供资源等等,种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独属红树林,让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重视。

  走进龙港市红树林湿地公园

  不过,红树林嗜热,喜欢生长在海南那样的热带地区,红树林中最耐寒的树种当属秋茄。于是,上世纪50年代末,浙江开始大规模引种秋茄造林,温州市的鳌江、飞云江、瓯江、乐清湾都种上了红树林。温州市在1957年率先人工引种红树林,在乐清湾的西门岛沿海滩涂栽种30000多株幼苗,几经变迁、屡遭波折,但经受了往北推进的环境考验,积累了浙南沿海滩涂栽植的成功经验。

  2005年5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乐清正式建立了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并把红树林列为重点保护基地,目前已发展红树林400多亩,成林200多亩;同时,在苍南沿沿浦湾,龙港与平阳的鳌江口,瓯江口排树沙岛和洞头霓屿岛等地滩涂栽植了3000多亩的红树苗,如今已郁郁葱葱,蔚然成林。

  我国红树林的自然分布北界在福建福鼎一带,大约在北纬27度,人工引种的北界在温州乐清湾一带,在北纬28度左右,覆盖了温州、台州两地。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再往北进行人工红树林的栽培。也有地方从福建等地购买秋茄胎苗移栽到浙江,但成活率均不高,原因是福建红树林植物种群的抗寒性比较弱,没有在浙江经过长期驯化,直接栽种无法适应。

  全球变暖给红树林的北移创造了机会。红树林人工种植如何“一路向北”,红树林北移浙江后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变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此次论坛关注的一大热点。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便从开始了红树植物的引种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从2007年起,陈秋夏研究团队带领的科研团队陆续从福建等地引种了10多种红树林植物,在浙江做适应性试验。连续坚持了三年,大部分红树植物品种在冬天都冻死了,表现最好的还是秋茄,其次是桐花树。2018年,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选育的龙港秋茄红树林通过省级良种认定,厦门大学王文卿教授介绍,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秋茄抗寒良种,为浙江省红树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良种保障,他认为浙南特别是温州地区应该大胆放心去发展红树林,为全国的红树林的发展、美丽海湾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论坛上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团队目前在正开展红树植物的北移研究技术,目前已将龙港鳌江口的秋茄红树植物栽植到舟山、杭州湾、三门湾及椒江等地滩涂,但是否成功,还要等待特大寒潮和极端低温的检阅。

  种植红树林,打造海上“金树林”

  浙江省龙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红树林龙湾树排沙岛红树林

  红树林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区域里的星虫、螃蟹和贝类,都是经济渔获物,环境好才会产量高。一些城市通过修复红树林工程,优化了城市景观,也带动周边商业繁荣。还有碳汇交易、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一片片红树林,简直就是“金树林”!

  乐清湾红树林一直倍受国内专家关注,2019年,乐清湾发展了100多亩红树林与贝类养殖耦合系统,是省内首个红树林与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的实践,在贝类养殖塘周边栽植上红树林带,即修复了海岸线,又为贝类的养殖提供生态屏障,养殖效益有望倍增,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吴嘉平教授近年来在乐清湾红树林的监测发现,乐清湾红树林滩涂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是光滩的3倍,而且类似可口革囊星虫等具有高经济类底栖动物显著高于米草地和光滩。“乐清湾的红树林就是乐清湾的金山银山”,当地的居民自豪的说。

  龙湾树排沙岛原来是一片互花米草岛,2014年始发展了1000多亩的红树林,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秋夏研究团队在岛上引进国内秋茄种质30多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红树植物秋茄种质资源库。目前树排沙岛1000多亩红树林已蔚然成林,通过5年的监测发现,种植红树林并控制护花米草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乡土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大量回归,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此取食、栖息,该区域目前已列入省级海洋保护区,吸引了国内诸多红树林学者关注。

  据了解,目前正在进行蓝色海湾整治二期工程的洞头岛,也在打造集生态修复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浙江省最大红树林海洋湿地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全国红树林生态研发特色基地。

  专家表示,浙江省红树的发展还有需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如红树林的分布北界、宜林临界线、抗寒种苗培育技术等。生态保护和修复不仅仅只是政府的行为和责任。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红树林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社会和企业才更有动力参与保护和修复活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修复好红树林,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功能,就能使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