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79岁的“植物医生”

2019-04-19 09:55

  温州网讯 人生病了有医生,动物生病了有兽医,同样植物生病了有植保医生,今年79岁的王诚就是一位扎根田间地头一辈子的植物医生。

  简陋而整洁的房间,打开衣柜,堆满了专业书籍和一叠厚重的获奖证书,这个从事植保研究50余载的老专家,却谦虚地表示,自己没什么大的科研成绩,唯一欣慰的是坚守初心始终工作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第一线。

  最青春: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科研一线

  生于农村的王诚,从小就与农业结缘。1966年7月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的王诚,响应组织的号召,于1967年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有才青年一起,踏上了援疆之旅,去到了新疆兵团农三师农科所。

  王诚说,植物保护专业的任务主要是治疗植物疾病和害虫。就好比医学,只不过它是植物界的医学,不仅要治好植物的疾病,还要研究相关药物,甚至是帮植物做“手术”。

  棉田中的杂草,不但影响棉花采摘质量,关键是草籽、草叶混入棉花后,严重影响了棉花质量,给广大棉花种植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王诚他们不敢懈怠,奔走在林间地头,那时候化学除草在国内还不普及,他们就马不停蹄地投入棉田化学除草研究,多年来通过调查和深入研究,配出有效的除草剂,有力地促进了作业点棉田清除杂草。

  艰苦的条件下,踏踏实实做科研,风风雨雨十五载。回忆起那段青春,王老说:“我很感谢那段经历,忘我地忙碌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科研一线,扎根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奉献着青春才华。”

  最自豪:顶天立地做科研

  1983年,王诚调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原温州农校、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农科教。

  除承担农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和蔬菜栽培课程教学及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他还长期担任学校组织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师。

  教室、实验室、田间地头,是王老从教19年来坚持不变的“三点一线”。课堂上,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教师;实验室里,他是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者;田间地头,他是植保新技术的研究者和推广者。

  秉持着对专业的热爱和担当,王老“顶天立地做科研”,把科研做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户手里,目前,已撰写农业科技论文近60篇。

  几十年间,王老在“师者”的道路上步履不歇。除承担完成正常的教学教务任务外,还主持或与同行人士共同承担新喀什地区科委和温州市科委下达的数项科研项目,荣获过温州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一年四季,坚持伏案执笔耕耘不辍,是王老现在生活的常态。编撰《蔬菜与植保》刊物,编著《菜田除草新技术》《气象与蔬菜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实用技》《浙南果树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等书籍,他的想法很简单,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记录下来,为温州的农业教育和“三农”科技服务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最朴实: 79岁高龄每月公益下乡

  2002年王老从教学岗位退了下来,但他退而不休,继续坚持深入农业植保第一线。2002年至2014年被温州市政府副食品办公室蔬菜流动医院聘请为农业专家,并兼任该院“院长”;2005年至2009年被温州农网聘请为首席农业专家;2014年至2018年被瑞安市马屿镇庄稼医院聘请为首席植物医生;2015年至2018年担任温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主持市老科农艺专业委员会工作。

  虽然王老今年已79岁高龄了,但每月有公益下乡活动,他始终坚持下乡“坐诊”,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望闻问切”,为农民排忧解难。

  2010年7月2日,王老来到瑞安市荆谷乡,进行科技下乡服务。其中有一位多次“问药”无门的菜农,携带一大把“生病”的菱角植株,请求帮助。王老通过经细心观察,查阅有关资料与彩图,确诊该病虫害为温州地区一种罕见的害虫——菱菜董叶虫。菜农用了两次王老推荐的环保型杀虫剂进行防治,就使菱角植株重现生机,当年秋季菱角获得好收成。菜农为王老送上了“蔬菜保护神”的锦旗。

  “这么多年来,对农民的服务我都坚持零距离公益免费,在开各类治除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配方,要对症下药而且配药要注意减少‘副作用’,注意环境保护、土壤保护”。

  2018年,为帮扶马屿镇农业提升,王老积极从日本引进的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黄妃”樱桃番茄,于2018年秋,分别在马屿镇九甲村菜农王正安和河溪村戴大友秋冬棚进行试种,经专业的指导,试种的樱桃番茄,喜获丰收。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怡/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韩驰/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