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叫成“嘟嘟” 小朋友的“可爱”口音可能是种病

2019-03-28 08:24

  温州网讯 听到小朋友把松鼠说成“凶许”、老虎念成“脑斧”、再见说成“代见”、蛋糕说成“大刀”、姑姑叫成“嘟嘟”,不少市民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萌萌哒”。但其实,孩子一直发音不准,可能是功能性构音障碍。昨天,记者从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了解到,该院每天会碰到语音障碍的孩子,除了遗传等先天性因素外,家庭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不少孩子过早过多使用电子产品、家长过度精养有关。

  4岁男孩口齿不清影响沟通变内向

  读中班的豪豪是个很腼腆的小男孩,由于口齿不清,无法跟同龄人沟通,很多小朋友都不爱跟他玩。看着豪豪因此变得越来越内向,父母心急如焚。去年10月,豪豪妈妈带着豪豪求助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语音治疗师给豪豪出了“哥哥喜欢去公园唱歌”“姑姑喜欢喝可口可乐”,以及古诗《静夜思》和《游子吟》等测试题。在测试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内容医生能听明白,但其背诵《静夜思》时,医生几乎听不出豪豪所念内容。

  接受语音测试和评估后,豪豪被诊断为构音存在问题,且大多是非发展性构音障碍,需接受较长时间的语音训练。

  此后豪豪每周接受一次语音治疗,经过近半年治疗,上周复诊的豪豪顺利通过了测评,语言表达已与同龄小朋友无异,人也变得自信、开朗了。

  “如孩子四五岁了,讲话只有妈妈能听懂;五六岁还将再见说成‘代见’、蛋糕说成‘大刀’,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医师周巧娟如是说。

  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成因之一

  “因发音不清来医院接受评估的孩子,大多数都不是器质性问题引起的,而是缺乏好的语言环境。”周巧娟表示,引起语音障碍的原因很多,从门诊情况来看,除了遗传等先天性因素外,家庭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占了很大比重。孩子在语音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缺少亲子沟通及必要的语言训练,电子产品替代亲子时间、家长过度精养等都是成因。

  此外,周巧娟发现,男孩幼儿时期说话发音不准确占比明显高于女孩,但一些父母误认为是男孩调皮,等孩子上学后就好了。直到孩子上小学、初中仍发音不准时,父母才开始着急,结果耽误了治疗。

  周巧娟表示,如孩子说话晚或不爱说话,家长要尽可能多提供高质量的语言环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并持续观察;如孩子发音不标准,父母应放慢说话速度,清晰慢速地说话,让孩子看到家长嘴型。此外,家长要减少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亲子阅读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即便是玩耍,也可给孩子创造学习语言表达机会。

  在此,医生也提醒家长,孩子进行语音训练的最佳年龄是4周岁左右,错过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不良发音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如怀疑孩子有语言发育障碍,建议到医院进行专门的语音测试,尽早找出原因。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李杨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