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猪蹄、绿豆面、手工年糕……智仁山乡“后备箱工程”出彩

2019-01-15 06:35

  整齐堆放在鲍天生家的绿豆面,其中多数被预订。陈蜜摄

  温州网讯 昨天,台州温岭的冯元开车来到乐清市智仁乡大井头村,熟门熟路地走进几家农户,付钱、提货,接着把一袋袋本地的农产品装进后备箱。像冯元这样的客人,在年关将近之际到智仁扫货的回头客并不少。

  仁智特产的出名,一方面得益于当地连续多年举办的竹文化旅游节,土特产乘着乡村旅游推行之后的“后备箱工程”,从籍籍无名到远近闻名,再到如今收割一大波“粉丝”。再者是仁智原有的“五宝”,给当地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是指游客自驾车到旅游目的地观光后,利用汽车的后备箱带走当地特色产品。仁智在积极筹谋竹文化旅游节时,就同步启动此项工程。“政府‘搭台’,最终是为了给村民‘唱戏’。”智仁乡党委书记阮卫剑如是说。

  什么是智仁的特色,什么能代表“智仁味”被装进后备箱?作为地处乐清最北端一个以纯农业为营收模式的山乡、竹乡,该乡在众多土特产选项中,提炼出笋、咸猪肉(咸猪脚)、手工卤水豆腐、手工番薯面(菜圃绿豆面)、手工年糕等“智仁五宝”,通过节庆平台,在游客中打响知名度。据了解,去年该乡竹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两万多人次,而利用直播平台转发率超过10万次。

  “听说熬春笋一定要加入本地的咸猪肉才够味,所以不能落下一样搭配。”市民郑剑自去年参加了该乡第二届竹文化旅游节中的亲子游后,也深深爱上了“智仁味”。在“扫”完冬笋后,他告诉记者,腊月二十前后他还要来一趟,因为农户在那时才开始大量腌肉。目前,回头客占智仁消费人群的近六成。

  烧火、拌粉、漏面、加热、洗面……天刚蒙蒙亮,鲍天生就和老伴开始忙活。一天做300公斤的绿豆面,对于这对夫妻已经习以为常。将番薯粉在大大的容器里搅拌均匀成糊状,舀一勺至特质的漏斗里,再用手掌不断拍击、震荡,一根根面条就从空隙里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大家都叫绿豆面,其实原料是番薯粉,因为很多人叫它漏斗面,谐音与绿豆相近,所以后来都习惯叫它绿豆面。”老鲍边做边向记者解释绿豆面叫法的由来。成袋的绿豆面5公斤一袋,整齐堆放在老鲍家的客厅,其中多数被预定,“刚刚一个黄岩的老主顾来电话预订25公斤。”除了买面,制作过程中散碎的绿豆面还被老鲍酿成了番薯酒,销路也很不错。

  老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一年能生产5000公斤绿豆面,扣除成本后,仅做面纯收就有15万元。

  陈福贵在集镇上已经开了十几年的猪肉铺,平时一天要卖出五六十斤猪肉。眼看着年节将近,按照前两年销售经验,他打算在腊月十五左右开始炮制“智仁一宝”——咸猪脚,以及酱油肉等其他肉制品。“节庆和过年时,每天都要卖50公斤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智仁乡,手作番薯粉每公斤50元,番薯酒每公斤36元,豆腐皮每公斤240元,虽然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但销量基本不愁。

  阮卫剑告诉记者,农产品产业化已经纳入乡工作计划,目前他们已经成立了竹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今后将通过联合会以及合作社引导,确保农产品品质。当下,他们已经着手注册品牌、品牌包装、质量认证,进一步提高智仁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知名度,让乡民在品牌提升中进一步获益。

  装进后备箱的智仁农产品,运出山区,闯出了名气。红红火火过大年,山乡百姓心中也孕育着蓬勃的希望。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陈蜜 报道组 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