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第一股”董秘张乘东 口述“浙江东日”前世今生

2018-11-22 08:07

  温州网讯 1997年9月22日上午9时15分,由浙江东方集团公司独家发起并控股的“浙江东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是温州,乃至包括台州、丽水在内的浙南地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也是全国非金属管材第一股。当天,浙江东日原始价为5.75元,开盘价涨89.56%达10.9元,并以11.88元收盘,当天成交额2.94亿元。

  我作为当年“温州第一股”的董事、董秘,十分荣幸地见证了浙江东日公司的前世今生。

  浙江东日的“天时、地利、人和”

  回顾上市过程,从筹划到国企改制再到上市,从中央到省市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方方面面,浙江东日上市过程的工作量、涉及面比任何一次工作都量多、面广。

  从1997年3月10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到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证券委员会以浙证委(1997)40号文核准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占用1996年A股发行额度为4000万股,再到5月公司成立筹委会,制定方案开展工作,直至9月成功上市。报批全过程中,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印章就盖了近1000枚,但头尾仅8个月时间,这在全省是创纪录的速度,在当年国内资本市场上也可谓“短跑冠军”破天荒一次,当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所谓“天时”,上世纪90年代,在当年的政策背景下,A股承担了为国企三年解困的任务,国家实行向重点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倾斜的政策。浙江东方集团是全国212家扶优扶强重点国有企业,1997年6月又获批进入全国512家重点国企行列。当时公司引进的玻璃钢大口径管道产品还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科技重点新产品,属高新技术行业。

  所谓“地利”,温州作为全国股份合作制发祥地之一,又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时至1997年上半年,整个浙南地区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无论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从温州当时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以及温州国企改革的探索需要,都急需实现零的突破。

  所谓“人和”,公司时任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滕增寿作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十大中国改革风云人物”“全国十名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优秀领导干部”,在社会上享有相当的声誉与知名度。企业多年来也一直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从1992年到1997年公司上市,短短5年时间,先后有2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正是因为多方因素发挥到极致,为公司股票的成功上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步到位”得益于改制方案切中要领

  “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是当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股市融资是重要手段。但利用部分优良国有资产改制上市,首先必须重视重组效益,上市公司只有高速发展,产生高效益才能回报全体股东。

  浙江东日的改制方案总思路为,结合企业实际,将两块优良资产,即管道公司和灯具大市场,全部投入东日公司,确保公司经济高速成长,给予股东理想回报。而非经营性资产和退休人员仍然留在东方集团,使东日公司“轻装上阵”。

  该重组方案有三个特点:一是重组范围清晰。两个企业的资产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形成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体系,同东方集团及其他子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甚少;二是主营业务突出。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玻璃钢管道产品为主营业务。该产品填补国内新型管材空白,具有国际技术先进水平,市场发展空间大,经济成长性高;三是盈利能力强。灯具市场经过四年发展,成为全国灯具交易中心,其盈利水平稳步提高;管道公司自1996年底投产后,随着市场营销开拓,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市公司大多采用两步上市,即先股改,在股份公司基础上运转三年,符合条件再申请上市,浙江东日则是一步到位。在此过程中,公司筹委会高度重视上市前教育,就资产重组发行股票方案、股份经济、上市运作等问题做了充足准备。

  东日股份上市实现了温州金融发展史上零的突破,示范效应明显。随后,温州一批业绩出众的公司在东日股份的示范下也纷纷争取申请上市。从此,温州步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经营的快车道。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活广告,其市场形象是温州地方经济的活广告,很好地宣传了温州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因此,温州第一股的成功上市其意义超过了其本身。

  对内不配一股,被股民电话打爆

  浙江东日的上市也引起了舆论风波,我作为公司的董秘,公司唯一对外联系的一部座机跟手机整天响个不停,股民、股东、劵商纷至沓来。

  起因是公司总计向社会发行4000万元A股股票,按照《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公司可以有10%的股票作为职工内部股,形式可以是将公司利润按股份无偿分配给公司内部职工,也可以以低于正常股票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给内部职工,还可以利用一部分利润来缴付内部职工股股票的股款。

  而且按照发行价格计算,就是2300万元原始股的价值,这在当年的股票市场行情下,开盘后起码对半涨,价值高达4600万元。如果以面值内部配售,足足有十倍收益。

  但是,东方集团公司根据滕增寿的提议,为了更好体现“三公”原则,让广大的股民多得利益,为企业多筹资金,决定内部不留一张股票,全部上市公开发行。

  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离经叛道的做法,顿时引起全国资本市场的震动。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是否不看好自己的公司?

  其实,早在1984年,滕增寿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就宣布:“我当厂长的任务是六个字:‘为企业,为职工,’实现‘一大三好’!即:大干社会主义,让职工吃好、穿好、住好。”

  东方集团对党委班子成员定了一条“15字”的言行准则:干有劲,言有理,利要让,难要抢,带头干。几十年来一贯反对搞第二职业,已经成为全体职工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职工对不配售内部职工股这一做法也显得十分理解与支持,没有一人提出过异议。

  浙江东日的主承销商华夏证券有限公司有关人士称:发行股票的企业不配售内部职工股,连总经理也不配一股,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带有开创性的意义。

  大股东整体改制,“浙江东日”前途无限

  任何企业发展都非一帆风顺。

  由于主导产业根基薄弱,当时的“东方”只能选择多元经营。但多元化经营在我国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东方”主导产业有玻璃钢制品、亚克力洁具、大口径输水管道、船舶制造、灯具市场、职业技术学院、上市公司、房地产……其中有核心竞争力的几乎没有。

  玻璃钢制品早已被淘汰;洁具产业是广东的天下;船舶制造由于温州大桥的建造,公司只能承接3000吨以下的船舶建造任务且利润低微,与外地及浙江民营企业竞争并无优势;上市公司也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股本一直没有进一步的扩张,温州唯一的国有融资平台没有得以很好的利用;房地产由于资金的因素也未能做大。

  2003年3月,“东方”这艘被称为在温州私营企业汪洋大海中的国企旗舰,最终续航乏力,东方集团曾经的辉煌无法阻挡改革的步伐。相对于一些同类民营企业,公司运营方式和制造成本的差异造成了当时东方的状况——改制是唯一的出路。

  2004年年底,温州经贸系统列入改制的209家国有、集体企业,有179家实施了改制,改制比例近85.6%,共有4.1万多人进行了劳动关系转换。巨大的落差,给职工、给东方也给温州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在我国国有企业总体上处于困难状态的历史阶段,又身在温州私有经济的特殊环境之中,东方集团公司的成就难能可贵,也非常发人深省。

  2010年12月,按照温州市委办《关于印发温州市市级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江东方集团公司等23户企业的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至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浙江东日公司实施资产重组,成为涉及工业气体生产、农副产品配送运输及金融投资等领域的综合型上市公司。至2018年6月底,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浙江东日”总股本累计增长2.8倍。

  经过新一轮重组,浙江东日更新发展引擎。展望未来,浙江东日前途无限。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杨晓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