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出台文物保护规划“温州方案” 留住城市记忆

2018-11-22 08:07

  温州网讯 今年国庆,全新的五马街、禅街开街,以怀旧风唤醒了许多温州人当年的记忆。年近六旬的温州人黄先生说:“改造后的禅街,老石板配上楼房墙面的老青砖,以及坐落于街中的两只石狮子,仿佛看到以前老温州的传统风貌。”

  去年,我市出台的《关于开展“大建大美”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将城市记忆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程,推动人文景观复兴。国庆节亮相的这批“大建大美”项目,获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如何留住城市记忆?本期《委员观察》栏目就聚焦这一话题。

  老地方有着历史变迁的印记

  乡愁、记忆融入“大建大美”获市民点赞

  五马街素有温州第一街之称,是温州最具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之一。走进五马街区,温州老城区的传统风貌映入眼帘。路面的老条石、老石板,沿街建筑物外立面的老青砖老瓦当,处处透着民国风、民居风,以及老温州本土建筑风格。

  市民黄先生说:“在我的记忆里,作为温州的一条商业街,以前买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五马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万象城、万达等商场进入温州,五马街一度不复往日光景。然而重新开街的五马街,让我眼前一亮,不仅让五味和、老香山等品牌强势回归,还融入了无料书铺等新元素。”

  改造提升后的五马街,还将禅街连为一体。漫步禅街街头,多处建筑两侧设有骑楼空间,市民在逛街休闲时可以遮阳避雨。而五马花园、温州大酒家等7幢独具民国风与民居风拼贴风格的骑楼建筑,实现了街区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的延续及传承。

  市民陈女士认为,每一个老地方其实都跟个人成长、情感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老地方背后,都承载着温州整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印记。温州的“大建大美”建设中,能将乡愁、记忆融入其中,值得欣喜。

  对于“大建大美”,不少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市民叶先生表示:“对于历史街区,不能让它成为一个风景区,这样会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因此,历史街区一定要保留城市本身的一些功能。”

  打造最具温州记忆街区

  文化保护得好,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01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两线三片”的战略部署,鹿城区按照全域谋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安排,对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规划将禅街、五马街、公园路连为一体,以步行街、慢行的形式,打造成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主动脉。10月1日,禅街、五马街、纱帽河四十四弄改造工程整体完工并开街,喜迎八方来客。据统计,国庆长假期间,该街区共吸引各地游客50多万人次,成为当前“大建大美”最具人气的亮点项目之一。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禅街有着众多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忆,比如温州试院旧址、王木亭、雁池、四顾桥、乘凉桥等,这次改造提升,把这些文化元素、记忆得以恢复和呈现。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就是温州科举文化、书院文化的挖掘和植入。特别是在温八中门口建造了王木亭,纪念南宋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二人,对禅街景观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禅街改造中地面部分共铺设旧石板2896平方米、旧条石831平方米、清代柱础12个,立面使用了老青、红砖约31万块、清代滴水瓦1200片、小青瓦5万片、嘉庆年间老石碑1块,同时在禅街街面上刻上“四顾桥”“乘凉桥”等字眼。

  市民陈先生认为,10月1日五马街开街,可以用5个字形容,那就是“古貌换新颜”。开街后天天爆满,说明文化保护跟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如果保护得好,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

  市政协委员陈晨

  “大建大美”要提前规划保护文物

  我今年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做好“二十八宿井”保护和开发,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的提案》。一方面,温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其中“井”文化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古人凿这二十八宿井的意图是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并按照天上的星宿的相应位置,以求“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好兆头,是温州最具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是其他城市没有的。

  然而,这“二十八宿井”目前能明确位置的只有20余个,还有一些井仍需专家的认证,而且部分古井的现状令人担忧,存在水质恶劣不能使用,有的已废弃,甚至已被填塞。

  我建议,一要建立古井文化博物馆,传扬古井文化。古井刻有的井名、铭文,井栏的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成了浓缩的地方民俗文化史,可以建立古井文化博物馆,传扬古井文化,推动古井保护。二要全面恢复“二十八宿井”。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启动对二十八宿井的现状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对已有保留完好的井,尽快按文物要求进行保护;对已经填塞和废弃的井,尽快进行疏浚和修复。三要发展井文化旅游。可以打造温州“井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让民众、游客通过感受“井文化”的古朴深厚,了解更多的温州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结合我市的“大建大美”进程,可以挖掘恢复“二十八宿井”。以小见大,在整个“大建大美”过程中对古迹的保护工作,有关部门要提前规划。

  省政协委员、市文化馆副馆长施丽君

  组织“文化轻骑兵”谱写“大建大美”文化美

  对一座城市的看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能让温州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就是瓯绣、瓯剧、瓯柑、瓯塑,也是温州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改造提升后的五马街—禅街,将“四瓯”文化融入其中,让很多人看到了它的漂亮新颜,也让市民品味了千年老街区的历史文脉,这是时尚的魅力,也是文化魅力。

  相比五马街,鼓楼街附近的谯楼的改造,我认为缺少文化的元素。比如谯楼附近大都是经营衣服、窗帘、被套等生活用品,这么重要的历史古迹却商业气息过重,缺少了文化元素,无法让到温州游客感到文化气息。我觉得,在街道改造提升过程中,或者说大建大美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让改造后的街区成为老一辈温州人寄托“乡愁”的老地方,成为新时代年轻人体验时尚文化、品味传统文化的好去处,成为外来游客读懂温州的景区,这很关键。

  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切入,一是建设文化阵地,让“文化”安家。大建大美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建设像“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这样的文化阵地,成为温州一种文化新符号。二是组织“文化轻骑兵”,谱写“大建大美”文化美。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编写“大建大美”过程中感人事迹,再把这些故事讲到新建的社区,以及待拆迁的社区。三是发挥老阵地作用,传递大建大美好声音。像南戏博物馆、谯楼这样的老阵地,深受群众喜爱,可以安排瓯剧这样的文化艺术在这里进行传播。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叶建

  好的城市记忆,才会产生归属感

  温州在“大拆大整”后开展了“大建大美”,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留住乡愁、重塑记忆的重点工程。国庆期间开街的五马街、禅街(原称蝉街)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重要内容。重塑后的禅街以民国风建筑为基本格调,吸收温州民居的特点,复原了古街建筑立面的完整面貌,同时在重要节点重新挖掘和植入了温州的桥梁文化、河道文化、书院文化和科举文化,使得古街焕发了别样的生机。这种巧妙的设计与复原,唤醒了温州市民长期以来逐渐淡化,甚至已经遗忘消失的古城记忆。同时,改造后的五马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也势必成为城市记忆新的地标。温州在不同的人心中呈现的是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由于社会的变迁,温州城市空间和街道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老一辈的温州旧景已不再存在。如今改造的五马街、禅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虽说对老一辈温州市民而言是一番新的景象,但它所蕴含的温州风格却不断吸收了温州当地的老旧居民驻足留恋,成为他们新的文化经历和城市记忆。因此,我认为,在历史街区或交通节点重新设计、植入文化景观,再现温州古城的空间肌理及文化底蕴,唤醒并留住老温州人心中的城市记忆,并通过不断的文化再现和现场体验,让新温州人、老一辈温州人、青年温州人乃至于外来旅行的游客,产生新的温州记忆,并进而产生出对于温州这座城市的认同和归属。也只有这种真挚的情感,温州的发展才能源源不断获得来自于各方的支持和援助。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蒋文泽 李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