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7”型的街巷∶扬名坊

2018-08-17 07:12
扬名坊民居 金国斌/钢笔画

  温州网讯 扬名坊是一条呈反“7”型的街巷,属旧时“信河街七十二半巷弄”之一,其尾端与广场路连接。巷不长,住户也少,尽管占据了北宋“三十六坊”的一块份额,但在整个信河街的街巷“排座次”中,则处在中流的地位。

  据说其坊名的来历,与一个女人有关。那是在宋朝咸淳年间,此地一位方姓穷书生,父母早亡,只与过门不久的老婆林淑相依为命。家境尽管清贫,倒也夫唱妇随,一个除了用功做文章以求功名,平时就替人写几副对联,另一个则每天给别人缝补襟衣。赚来点银子也能维持生活。方生虽用功,几次上京“大比武”,都败阵而归。这一年,大考的日子又到了,方生也没别的想头,同往年一样,打好行装,带上盘缠便出门了。

  再讲地方上有个狂生阿三儿,生得牛头马面,又贪吃懒做。30出头了,还是光棍一条。平时专门这家进那家出,有吃弄吃,有喝就喝,加上他舅父是县官,邻里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日黄昏阿三正闲逛着,见方生家亮着灯,门也没关,脚步就有了方向。林淑正坐下油灯下缝补邻居送来的衣服,忽见阿三嬉皮笑脸地窜进来,吓了一大跳,赶紧退到床边。阿三原想弄点吃的就走,但见林淑这么一退,便起了坏念头。林淑心知已没有办法逃脱,叫了一声“相公,我先一步了!”,便一头撞向床沿,顷刻血流一地。

  因为阿三的舅父是县官,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免于杀头,依旧逍遥法外。邻里们敢怒不敢言,直到方生高中“探花”荣归,才将林淑撞死的实情说了出来。最后阿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邻里们对林淑这般贞洁十分感动,就在巷口立了一牌坊,以作纪念。后来,温州设定三十六坊时,便将这条巷定名为“扬名坊”,因为林淑的贞洁实可扬名流芳。

  扬名坊的北邻是飞鹏巷,旧称翥鹏巷,因“翥鹏”易读成“纸蓬”,故换成字面上与“翥”义近的“飞鹏”两字。飞鹏巷内至今保留着两幢彰显民国特征的官宅。扬名坊的南端则与府城隍路接口。府城隍路也就是如今的广场路,早年这里因坐落着白鹿城的府城隍殿,又连着道前桥那端的官府衙门,显得尤为繁华喧嚣.。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走访府城隍的经过,府城隍庙的正门叫“礼仪门”,两壁各画着一匹马,一白一黑,白曰“追风”,黑称“掣电”。但令人意外的是,门厅边上竟摆着一副剃头担,剃头老司正在给人剃头,还有一个鞋匠,一声不吭地在修补一双鞋子,他们都丝毫不在乎那城隍的威严。

  另据《永嘉县志》引《明一统志》载:在郡城西,旧郡治北,纵横数里,中有大池塘,亭榭棋布,花木汇列,宋时每岁二月,开园设酌,尽春而罢。这里所指的园,即是唐宋时期白鹿城内著名的“众乐园”。

  这“众乐园”的具体位置,大概也就在今温州剧院和扬名坊内的儿童福利院一带,是一个占地纵横差不多一里多的公园。此园的布局极尽我国传统自然山水画之意境,园中亭榭假山回旋,小桥流水潺潺。花木罗列之间,期待千朵万万朵压枝低的热闹场面,反正春夏秋冬总有香花陪伴客人。无论是兰的幽芳梅的高洁,或桃的妖艳柳的婀娜,平时来“众乐园”者,无非是些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在此饮酒吟诗。

  来源:温州晚报

  □吕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