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麂岛和灯塔很美 这里也确实如传闻一般清闲而孤独

2018-05-06 10:28

  点亮灯塔前,志愿者们认真清洁灯罩

  志愿者们迎着夕阳,点亮灯塔

  温州网讯 一轮红日徐徐沉入海面,七八只海鸟突然从云端俯冲下来,快碰到海水时,又乘风飞起。

  在它们的翅膀下,最后一艘游轮披着海霞回到北麂岛港湾,天又黑了,岛上的灯塔再次亮起,这意味着志愿者们这一天最重要的工作顺利完成。

  昨天是志愿者们登岛的第二天,北麂岛和灯塔的确很美,这里也确实如传闻一般清闲而孤独。

  关灯开灯

  剩下时间主要是聊天

  在北麂岛的第一个夜晚平安无事,大家伴着涛声入眠。

  次日早上5点30分,志愿者们醒来一看,光控的灯器已自动暗下,他们按照流程关掉开关拉起窗帘,然后完成第一次升国旗仪式。

  志愿者江宁还用手机播放起国歌,他们约定用这种方式增加集体荣誉感。

  有了前一天的经历,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温州航标处所说的:“对志愿者的专业要求并不高。”

  机器的自动化可以解放劳动力,再一次得到验证。

  有志愿者调侃,他们一天的工作就是关灯开灯。到了下午,志愿者们找灯塔工作人员要活干,他们扛着扫帚,从灯塔大门一路扫到北麂山山腰。

  没人想偷懒也没人能偷懒,因为真的没多少工作。

  一天下来,他们做得最多的事其实是跟灯塔工聊天。

  翻开《北麂山灯塔志愿服务工作手册》,“陪灯塔工聊天”也被写进“志愿者可选任务”一栏。

  这对灯塔工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岛上只有四名灯塔工,他们朝夕相处,实在是太熟悉,日子长了,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也没多少新话题能聊,无聊久了,也像一种精神压力。

  而定期登岛的志愿者,就如新鲜血液,让灯塔一次次热闹起来。

  在茶室里,志愿者和灯塔工泡茶聊天,从国际贸易到城市规划,从欧洲服装到国内美食,一聊就是半天,泡茶的水都烧了两桶,一桶能装5升水。

  吹着海风

  朗诵为灯塔写的诗

  灯塔的茶室有两面海景幕墙,志愿者徐建胜来了灵感,他吹着海风为灯塔写下一首诗歌,还站在灯塔的看台上朗诵起来。

  下面是其中一段节选:“我从小就热爱大海,向往航海,喜欢航标,崇拜灯塔,更熟知灯塔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灯塔把希望、信赖和光明赐予航海者,它也在明灭之间,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想象!”

  《看温州》客户端播出了徐建胜的朗诵视频,并向更多守塔志愿者征集作品,随后多名志愿者发来了他们的照片和游记。其中一位是安徽小伙吴腾飞,他说,自己是第184位守塔志愿者,三天前刚离开北麂岛,这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他希望能与更多志愿者分享这段回忆。

  他在游记中写道:

  去年12月份报的名,很幸运能成为灯塔团队的一员。十天的体验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些天有很多收获,见识到了灯塔守护人的孤独、坚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古老工作的传承,总有一些人做着极少数人做的事。

  现代工作有很多人去做,而古老的职业正在慢慢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能有幸成为它的一员,虽然只有十天,也感到无比光荣和满足。

  简单的生活正是现代人所缺的,把一件事情坚持半生就会变成伟大。

  等蓝眼泪

  传说中蛟龙的眼泪

  喝够茶、吟完诗、开好灯,第二天的工作又结束了。

  目光扫向远方的天空,志愿者江宁突然大喊:“那里有一颗星星,今晚看来有星空可以拍了,把手机充满电,可以忙到凌晨了。”

  三名志愿者带上全岛摄影器材,他们有个更大的目标:追踪“蓝眼泪”。

  北麂岛的“蓝眼泪”名声在外,老渔民还记得儿时的传说——“蓝眼泪是海里蛟龙的眼泪”。专家们早已研究出奥秘,奇幻艳丽的“蓝眼泪”其实是一种在海底生存的微生物,又名“种虾”,它会发光,其实是寻求配偶的方法。雄性种虾在大海中浮游时有次序地闪烁着蓝光来吸引雌性种虾。它们细小如沙粒,被海浪冲上岸时,就会出现美轮美奂的“蓝眼泪”奇观,可离开海水的种虾活不了多久,蓝色光芒也会随之消失。

  志愿者从灯塔工那里问清楚北麂岛最可能出现“蓝眼泪”的地方,这个季节正是“蓝眼泪”理论上的活跃期,可时机稍纵即逝,岛上的老渔民也常常一年看不到一次。

  志愿者们自昨天晚上7点开始守候,他们觉得即使等到凌晨,哪怕等不到“蓝眼泪”也不可惜,他们的值守日还有好多天不用着急,实在不行拍拍星河与日出也行。

  昨晚9点,全岛突然停电,灯光全熄灭了。令人惊喜的是,志愿者在海岸边发现了传说的“蓝眼泪”奇观,可惜的是,就在志愿者做好准备拍摄时,电力恢复,在灯光的照射下,“蓝眼泪”也看不到了……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叶雄伟/文 张啸龙/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