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记录变迁 摄影家郑晓风眼中的三垟

2017-06-23 07:41

“瓯柑之恋”

张冯严村

“囡儿会”

  池底村老门台

  温州网讯 上个月,我市瓯海三垟街道园底村签约清零,这意味着历时六年的三垟湿地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加速腾空。眼下,三垟湿地公园正在升级为温州城市“绿肾”,将打造成集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计划2018年底基本建成,涉及三垟街道9个村、4300余户、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拆。对于居住者而言,这意味着“村民”变“市民”,告别原来的旧生活。

  面对即将变身湿地公园的三垟,那些曾经存在的人和物呈现出何种姿态?为此,我市摄影家郑晓风试图通过镜头记录,用一张张照片留住乡愁余韵,记录时代变迁。

  郑晓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温州当地风景和人文的拍摄和创作,多幅以温州为题材的作品在国家级的赛事中获奖。不为人知的是,摄影只是他的爱好,他的职业是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腔镜外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由于工作单位温一医新址落户南白象街道,临近的三垟湿地风物成为郑晓风创作的一大主题,并以专题进行拍摄。

  比如他的“瓯柑之恋”专题,刷出了三垟颜值新高度,在“微摄影展”公众号阅读转发量超过1万。

  三垟历来有“中国威尼斯”之称,三垟的美、瓯柑的美从来没有被表现得这么强烈,这么直观。“瓯柑之恋”记录了三垟原汁原味的瓯柑农耕文化。瓯柑是我市传统特产,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宋代主要种植在水心、吴桥、南塘一带,尔后逐渐扩移到三垟、梧埏、南白象、茶山等地,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三垟更是瓯柑的典型产地,这里的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

  为了拍摄这组照片,郑晓风学会了手划船,划到水网密集处的瓯柑种植地,拍摄瓯柑的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对三垟人民的热情和勤劳,郑晓风至今印象深刻:“拍的时候,他们都把瓯柑往我口袋里塞,说都是自家种的。拍那张他们劳动途中吃中饭午休的照片时,他们还把带来的午饭送我一份,省得我又划回去吃饭再划回来。”夕阳下,满载瓯柑的船归来;柑农拿着瓯柑的笑脸;瓯柑堆满仓的丰收景象……三垟的秀丽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被照片一一记录,在宏大的背景中,农耕劳动充满了诗意。在诗意的背后,郑晓风也了解到柑农生活的不易。“一般柑农家庭的一年收成3-5万斤瓯柑,多的是7-8万斤瓯柑,去年价格低,一斤瓯柑才卖一块钱,加上管理、储藏成本,如果仅靠种瓯柑,一年收入是比较微薄的。”

  六年前,郑晓风才开始在工作之余拿起相机玩摄影。也是在六年前,三垟湿地公园建设正式开始征迁。“古老的民居,传统的农耕文化,随着拆迁慢慢消失了。”家住时代广场附近的他,每天上下班时间都会带上相机,从三垟大道走,经过池底村,定格一些精致的老门台,抓拍一些有故事的场景,而周末经常到各村转。翻看郑晓风的相册,仿佛翻开了三垟变迁的百态图。一张从大罗山山顶俯瞰三垟的全景照,将三垟9个村一一尽纳,郑晓风介绍说:“这是三垟湿地全貌。”为了拍这张照片,郑晓风连续一个星期凌晨4点钟开车到大罗山山顶,等待合适的光线。“有一天,我等啊等,觉得今天应该没希望了,就在这时候,一束光从云层里射出来,这张照片就成了。”郑晓风回忆道。

  除了这张湿地全貌,废墟上玩耍的小孩,写着“张冯严村”的立石,河边两段拆下来的木柱,村民骑着自行车经过写着“拆”字的房屋……记者看到一张照片,废墟背景上,有人开车从一个快递员手上拿快递,郑晓风指着照片说:“这张照片挺有趣,因为住户都搬走了,快递员过来找不到人,通过电话联系,收件人从新住处开车回来拿。”照片的当事人也许并没意识到,个人的经历即整个城市化进程历史的小小缩影。穿着各式礼服或戴着红围巾的妇女依次排开,回到村里拍照留影,成为一道快乐靓丽的风景,留下城中村改造前的最后影像。不久前,三垟园底村、垟河村、池底村等拆迁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囡儿会”,齐聚一堂。郑晓风作为摄影师,参加了池底村“囡儿会”的拍摄。所谓“囡儿会”,是为嫁出去的女儿和娶过门的媳妇组织的聚会,而离开旧居前的聚会,又有了特别深刻的意义。古老的门台、石桥,婆娑的古树、传统的摇橹船,盛装妇女们留下自己和家乡的亲密合影。在摆拍之外,郑晓风更喜欢抓住一些特别的细节:80多岁的老奶奶,由子女扶着回娘家拍照;女儿回到娘家的周转房,看望爸爸……一张张照片里,记录的是乡愁,留住的是回味。郑晓风说:“她们不善于表露情绪,但能感觉到年轻一代对新生活充满期待,年老一代更留恋故土。”

  来源:温州日报 陈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