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木匠赴台讨生活86年 一场暴雨让他遇到族亲

2016-04-05 07:49徐再杰
胡德政注视着祖父生活过的老宅。再杰 摄
胡德政(右二)与老家亲人查阅族谱。
胡天川和远在台湾高雄的胡理雄用可视电话通话。

  温州网讯 70岁的永嘉人胡天川小心翼翼地取出族谱,众人瞬间围拢过来。望着族谱上密密麻麻而又十分陌生的名字,人群中一位带着台湾腔的男士不由得感慨:“真是太奇妙了!原来阿公这边,还有这么多亲人……”

  他叫胡德政,今年45岁,来自台湾高雄。他口中的阿公,就是他的祖父胡学肆。胡学肆生于永嘉上塘镇西前村,年轻时只身去台湾讨生活,从此一去不回。

  在中断联系70余年后,胡德政终于找到祖父在老家的亲人。4月2日,胡德政带着妻儿回乡祭祖访亲。

  别离

  落魄木匠赴台讨生活

  西前村,靠近永嘉县城,与周边三个村合称下塘。

  对于胡学肆的身世,村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其祖辈家境殷实,但到了他那一代已经家道中落,生活难以为继。胡学四是一名木匠,手艺活在当地有些小名气。

  现年84岁的族亲胡方存说:“我父亲留下来的一张雕花床就是他(胡学肆)亲手做的,90来年了,都没坏。”

  在当时,工匠行当并不如现在受人尊敬,所获得的报酬,也难以维系最普通的生活。

  关于胡学肆离家的时间,比较可信的说法是1930年。据村里的老人讲,那个年代去台湾谋生并不罕见。

  “那一年我小爷爷已经31岁,却仍未娶亲,可见家境之窘迫,所以只能外出讨生活。”胡天川是胡学肆哥哥的孙子,算起来是胡德政的堂兄。他说上世纪40年代,有其他村民去台湾谋生,回来传话说,阿四在那里“混”得不错,开了一间木工店,且已娶妻生子。

  胡天川翻开族谱,上面记载“學肆,字阿四,徙居台湾高雄,子二理富、理雄,女三……”

  胡天川说,他手里的族谱是1947年修订的,这说明当时胡学肆与老家还有信息往来,否则不可能出现其子辈的身份信息。解放后,由于两岸陷入长时间的隔绝状态,胡学肆与老家彻底失去联系。

  73岁的胡理雄是胡学肆的小儿子,胡德政的父亲。在胡理雄的记忆里,“阿爸平时话不多,几乎不提及老家的事情。只是在他去世前几年,有跟我说想回家乡看看。在那个年代,他的愿望是根本无法达成的”。

  至于早年间胡学肆为何不曾还乡,胡理雄所知道的是,“祖母让父亲回老家结婚,但彼时他在台湾已经有了家庭,心有不愿”。

  上世纪70年代末,胡学肆带着未了的心愿,走完平凡的一生。胡理雄把父亲家乡的信息,刻在牌位背面—— “温州府楠溪下塘三十八都”。

  寻亲

  一场暴雨意外让他遇到族亲

  命运的安排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捉摸,且富有戏剧性。

  胡学肆当年背井离乡,把大半生时间留给第二故乡台湾。而他的孙子胡德政,从台湾来大陆发展已经20余年。

  胡德政说,他曾在广东、上海等地工作过,现供职于江苏昆山的一家台资企业。他去过内地许多城市,甚至两次到乐清拜访客户。“只是那时并不知道,阿公的家乡近在咫尺。”

  两三年前,胡德政无意间看到祖父牌位后面的那一行地址信息,便默默记在心里。

  “说实话,我没有刻意去找。毕竟时过境迁,我不知道阿公的家乡是否还有亲人在。”胡德政说。

  去年8月,胡德政听客户说永嘉有个地方叫做“下塘”。他通过网络搜索,果然搜到了“下塘小学”。源于内心的驱使,他很快来到了永嘉。

  胡德政在永嘉县城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根据导航往下塘方向步行寻找。“我并不奢望能找到阿公的亲人,只是想拍些阿公家乡的照片,回去给我爸爸看。”

  走到西前村,胡德政看到胡氏宗祠,便停下脚步拍照。他向路人打听胡学肆这个人,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认识”。

  胡德政有些许失落,准备拦车回酒店收拾行李,结果一场暴雨不期而至。胡德政快步跑进附近的一家杂货店,买了一瓶矿泉水,等雨停歇。

  店主胡娒柳见他面生,与其攀谈了几句。“他跟我说从台湾过来,他爷爷可能是这边的人,但不知是否还有亲人在。正想回去,却遇到了这鬼天气。”

  “你爷爷叫什么名字?”胡娒柳问。

  “我爷爷叫阿四。”

  胡娒柳又问:“你爸爸是不是理字辈,理富还是理雄?”

  胡德政瞪大了眼睛,一脸诧异。原来,胡娒柳正是胡德政的堂姐,她从小就知道有个小爷爷在台湾。就这样,已经中断联系近70年的亲人,竟以这样意外的方式相认了。

  彼时,胡德政因工作原因,只逗留了一个晚上。他和亲人们约定,“明年清明一定带家人回乡扫墓”。

  团聚

  未曾相见却似曾相识

  4月2日,胡德政特意把妻儿从台湾接过来,回西前村祭扫。

  刚一下车,胡德政的妻子邱美娟望着身旁这些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面孔,不禁感慨道:“毕竟是一家人,几位堂兄的长相跟阿爸真有几分相似,动作神情也像……”

  胡天川赶紧招呼客人先坐下用餐,但刚拿起筷子,大家又被胡德政手机里的老照片给吸引了过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各自的信息碎片,拼凑出一个多年前出走的年轻人的模样。

  而在隔壁,胡学肆出生和成长的那座老房子,虽然破旧,却依然伫立。胡天川动情地说:“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你们的根终究在这里。”

  事实上,这些年胡德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陆,昆山已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他一年只回去台湾六次,每次不超过9天。儿子今年16岁,已经在大陆过了两个春节。”邱美娟说,“还好这些年两岸联系越来越紧密,减少了时空的阻隔。”

  邱美娟印象很深刻,早年高雄没有直飞上海的航班,她到大陆来探亲,只能在香港或澳门转机,通常是凌晨五六点出门,晚上七八点才到,得折腾一整天。现在她从家里出发到上海,前后才两个多小时。

  在大陆这么多年,胡德政见证了大陆的飞速发展,并深深感觉到“大陆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市场”。他坦言,下一个十年,他的工作重心依旧会在这里,所以常回家看看不再是奢望。

  让人遗憾的是,胡德政的父亲胡理雄因惧高症不能乘飞机,而无法与亲人团聚。还好通信发达,胡德政使用可视电话,让他们隔空见面。

  尽管生在台湾长在台湾,胡理雄依然记得父亲教给他的两句温州话,“饭吃了没(温州最常见的问候语)?”“没铜钱(没钱的意思)。”

  胡天川告诉他,“没铜钱”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整个家族的人虽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过得都挺不错。

  临了,胡天川与胡理雄约定,“一定去台湾看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