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墙上寄哀思 温州多地围绕文明祭祀做出新尝试

2016-04-05 07:48叶雄伟/文 李立/摄影

  温州网讯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这是唐朝诗人子兰的《城上吟》。

  如今,人多地少的现实,新时代的环保要求,让传统的丧葬和祭祀方式不合时宜。可没了那些传统而熟悉的坟头墓碑以及冥纸蜡烛,大家又该如何寄托哀思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清明节,温州多地围绕“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理念作了不少尝试。

  追思墙上缅怀先人

  “妈妈,我想你。”看着追思墙上这短短五个字,江西的周阿姨眼眶湿润了。

  来温7年,她当过保姆干过保洁,鹿城区上陡门住宅区已成了她第二故乡。但繁忙的工作,让她已有三年清明节无法回乡祭祖。

  “我妈妈20年前走了,她对我们三兄妹都很好,可惜她在的时候,我们没能让她好好享过福。这些年总是老家人帮忙上坟,心里也很内疚。今早路过这里时,有志愿者跟我说这里有公祭的活动,我就来参加了。”周阿姨说,她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听志愿者的,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告诉他们,对方帮她写在贴纸上让她自己去贴到墙上。

  听完她的话,几名居民也点了点头,转身找志愿者要贴纸。

  只有两张桌子的贴纸派送摊位,围满了人。拿贴纸的市民还能领走一束菊花。

  活动开始一个多小时后,追思墙上就贴满了绿色的追思纸,墙下摆满了菊花。

  看到展板上有关生态葬的宣传单,几位老人若有所思。问起他们对生态葬的看法,其中一位老人说:“死后的事谁也说不清楚,活着的时候多陪陪老人,不要嫌我们麻烦就好。到老人走了之后,再大操大办也没意思。”

  78岁的社区居民张老伯坐着轮椅来了。在老伴的陪同下,张老伯在“追思墙”前完成了祭祀。离去时,见到社区工作人员,他竖起了大拇指。老伴说,他是感谢社区设了这么一个平台,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就近寄托哀思。

  前来祭祀的居民络绎不绝。看到“追思墙”大受欢迎,忙碌了好几天的芳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梅芳芳颇有感触:“有一部分无法回家或者行动不便的人,他们的情感也需要一种寄托方式,我们做一面‘追思墙’,就是想让大家用简朴的方式延续温暖和爱。”

  据介绍“追思墙”是温州倡导文明新风尚的尝试。近年来,温州围绕“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理念,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线下植树活动等,不断尝试移风易俗,“追思墙”引领了一种简朴而有效的绿色祭祀风,值得推广。

  一束鲜花寄托哀思

  清明扫墓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候扫墓,是不让烧纸钱的。在古代,清明也是一个“踏青节”。

  今年,平阳县殡改办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在各乡镇开展以“文明祭祀绿色清明”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联合县殡葬协会、镇乡老人协会通过媒体大力推广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奠仪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株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平阳县殡葬协会会长潘克荣说,寄托哀思不应拘泥于形式,破除陈规陋习,推崇文明祭祀新风尚,不能让清明只剩下一个“烧”字。可以用一束鲜花寄托哀思,用打扫墓碑、清理坟墓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此外,龙湾区文明办和龙湾区民政局在龙湾区河泥荡公园举办活动,邀请了不少去祭祀的市民,用他们原先准备在先人坟头前焚烧的冥纸、蜡烛和鞭炮,来交换鲜花。市民张女士说:“以前祭祀都是烧纸钱,放鞭炮,现在用鲜花祭扫,既安全又环保,我全力支持。”

  在大罗山生态公墓等大型公益陵园,有关部门设立了置换点,让前来祭祀的市民用香纸炮烛置换鲜花、绿色菜种。现场志愿者向市民分发菊花和文明祭扫倡议书,进行文明祭祀、绿色祭扫等劝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