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注意疏导: 春天,别让孩子们“心烦”

2016-03-14 07:22潘舒畅

  漫画/新叶

  温州网讯 近日,一则“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的消息,再度引发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浙江省教育厅新发布的“2016年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通报”指出,温州是我省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在天气逐渐转暖的春季,做好对心理高危学生的筛查与干预。

  那么,困扰温州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学生该如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我们的家长、老师应该怎么做?记者就此走访了温州几位心理专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小A是温州市区某学校初三学生。三年前刚进校时成绩优异,在重点班排名前10名以内。初二起,他感觉自己在学业上力不从心,上课走神,书看不进,作业无法完成,并开始有了强迫症的表现,总担心答题时字写得不够清晰,明明做对的题目,却要反复验证。

  久而久之,小A的成绩下滑得厉害,从原先的前10名变成了倒数第一。他变得厌学,好几次走到学校门口又折返。后来,他在家长的帮助下向学校申请休学,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过网络游戏排解郁闷。他不敢出门,怕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父母一旦跟他谈起复学的事,他便以死相威胁。

  案例二:

  家庭矛盾引致焦虑

  小B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初中女生。在她年幼时,父母离异,小B随爸爸生活。后来爸爸再娶。刚开始,后妈对小B挺不错,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投入了蛮多精力。后来弟弟出生,爸爸和后妈对小B的关注少了,她开始有了失落感。

  小B的亲生母亲知道情况后,主动将小B接来同住,在妈妈那里,小B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妈妈改嫁,一起搬往继父家后,小B又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让小B不堪重负,她不但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她搬到了外婆家住,在外婆的陪同下,向心理医生求助。

  案例三:

  人际不和心情抑郁

  小C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住校生。最近,她被一段不和谐的寝室关系闹得心情抑郁。她的3名室友习惯晚睡,熄灯后,她们发出的各种声响吵得她无法入眠。为此小C曾与室友多番交涉,没想到她们商量后,一致提出让小C搬走。

  “明明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要我搬?”更让她郁闷的是,有一次学校检查卫生,小C刚好不在寝室,她的室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装满证书的纸箱搬到阳台上,碰巧那天大雨倾盆,里面的证书被雨淋湿,字迹模糊。

  小C坦言自己忍无可忍,当场与室友大打出手。

  温医附二院心理诊室负责人戴王磊介绍,上述情况在门诊中非常常见。该院心理诊室去年接诊的8000多例个案中,有将近3000例与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关。

  “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较大的学业压力、破碎的家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压力,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其中一些人还会走向极端。”戴王磊说。

  温州大学教育学副教授、首席心理咨询师张海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15年时间。在她看来,青少年在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体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办法解决,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时,需要求助心理医生,用专业的危机干预及药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疏导。

  然而,当面临一般的、个体承受范围的心理压力时,不妨通过以下方法,来排解焦虑、郁闷:

  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向家人、老师、朋友倾诉你的痛苦或郁闷,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是要勇于面对。从多角度看待,改变自己原先对这个事件的认知。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一笔财富,这次失败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再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旅行、远足、跑步,或花点时间在兴趣爱好上,这样就能分散对失败事件的注意力,并努力从集体活动中找寻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

  近年来,中小学生高发的心理问题再度引发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刚刚发布的“2016年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通报”指出,春季、新学期开学、重大考试前后(如中考、高考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如人际冲突、教师处罚、亲子冲突等),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各中小学校应将在心理普查中或在日常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性格偏差的学生、亲子关系不良的学生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库,制定相应干预方案,予以高度关注。

  此外,还要求学校在春季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辅导知识,并定期开放学校心理辅导室,安排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接待心理困惑及危机学生,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从即日起,我市教育系统心理求助热线也全面开通,电话:0577–88963861,咨询时间为周六14:00至17: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