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退款5000丢了10万!骗子声称协助退款,让维权者陷入连环套……

央广网北京频道2025-07-17 10:11

  精准找到正在维权、要求退费的受害者,声称可以“协助维权”“清退回款”,还伪造中国银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官方文件,引导受害者下载“上海清算所App”。在该App内,以“债权转换”名义为受害者提供“资金兑付方案”,要求受害者先充值,再以130%的比例提现。先让受害者小额获利,一步步引诱其掉入精心设置的陷阱,最终以“修复数据”名义实施数十万元的大额诈骗……近日,根据消费者投诉,通过记者调查,一个打着“上海清算所”名义涉嫌诈骗的犯罪链条逐渐明晰。

  上AI课被骗维权

  又被“清退服务”精准锁定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受害人吴先生向记者介绍,6月29日,一位自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工作人员”联系他,向他发送了一份红头标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文件”的文件。文件中称,“为方便受害人员能及时挽回损失,上海清算所已开启线上办理退款服务,并陆续有序开展兑付工作。”该文件还附上了一个“.com”后缀的网址,提示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输入网址办理清退业务。

吴先生收到的伪造红头文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据吴先生描述说,进入网站后,“清退客服”引导他下载了“上海清算所App”。“之所以当时深信不疑,是因为‘清退客服’不仅准确知晓我正在维权,要求涉事公司退费,甚至知道我被‘卷款’的具体金额,还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吴先生说,今年1月,他报名某公司推销的“AI培训课”,交纳了5660元学费。该公司声称,学了“AI培训课”就可以使用AI“接单赚钱”。然而,在仅给他发送了一些课程文件后,该公司便删除了他的微信。今年4月起,他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维权。

“清退专员”准确掌握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们给我发送的盖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章的文件,上面准确描述了我的维权诉求,再加上他们以上海清算所的名义行事,这让我当时深信不疑,以为我的维权终于要成功了。”吴先生回忆道,下载“上海清算所App”后,“清退客服”向他发送了“上海清算所营业执照”、“员工工牌”等照片,并表示可以以“债券转换退款”的方式为他“清退回款”。“清退客服”称:“我司受国家金融管理总局与证监会的委托,为每位受害者提供专门的兑付通道。我们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用户仅需选择退款方案进行债权转换提款。”

“清退客服”介绍“资金兑付方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充值500元退回650元

  小便宜诱惑步步入陷阱

  向吴先生介绍完“清退回款”方式后,“清退客服”又介绍了“资金兑付方案”。“比如您选择的是方案1,您将充值500元到我司交易所您的账户内,完成债权转换后可以提现650元,多出的150元就是您的债权资金转换而来。”“清退客服”为吴先生介绍了“资金兑付方案”,并建议吴先生选择方案1进行提款熟悉流程。按照流程付款500元后,吴先生果然收到了650元。

“清退客服”引导受害者办理“资金兑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清退客服”提供的“资金兑付方案”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获得150元的“退款”后,吴先生认为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继续退费,当即选择了方案4,即充值10000元,可“兑付到账”13000元。然而,充值了10000元后,系统却显示“资金异常”。若要得到“兑付”的13000元,则需要再投入95400元进行“数据修复”。“清退客服”向吴先生解释称,用户在办理过程中未按照“规划师”获取的交易所实时数据进行操作,导致系统异常、数据库紊乱、账户异常,同一组数据用户暂时无法办理提现到账业务,需同时进行大数据修复,修复金额为95400元,数据修复完毕即可办理出款并提现,款项将在15分钟内到账。

“清退客服”称需要注入95400元用于“数据修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时,我仍然对‘清退客服’的说法深信不疑。”吴先生回忆道,在选择方案4后,另一位“清退规划师”将他拉进了一个名为“10000数据统一规划专场”的群组,群组内共有5名“受害者”。“清退规划师”声称,由于吴先生操作错误,导致整个专场的数据核对不上,群组内5名“受害者”都需要注入资金进行“数据修复”。“后来我才反应过来,群里除了我,其他‘受害者’都是‘托儿’。”吴先生介绍,“清退规划师”要求群内的5名“受害者”协商“数据修复”方案,最终有人提议选择“注入”94500元用于“数据修复”。

“10000数据统一规划专场”群组内引导受害者注入“修复资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骗局还未结束。充值完95400元后,吴先生被要求再次充值251740元。“清退规划师”声称,“新手仓的修复数据为最低标准两期修复完成,现在你们进行的就是第二期修复,也就是最后一期修复数据。修复完成后就可以办理提现。你们准备好了联系清退客服申请注入修复资金251740元,到账后找我报备,全部到账后开始第二期修复。”此时,吴先生才察觉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引导受害者再次注入251740元“第二期修复资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察觉到被骗后,吴先生向“清退规划师”提出质疑。此时,“清退规划师”向吴先生“解释”道:“我司办理清退是在给国家处理不良资产,这是合法行为且不存在任何盈利情况。债权不等于现金,无法直接退还,需要进行兑付。”而当吴先生提出让对方将95400元退还给他时,该“规划师”回复称:放弃修复的用户需等待三年,后续将由新的公司或单位接手债权,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本金清退。

受害者提出退款后,“规划师”回复需要等待三年(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与吴先生有着同样经历的受害者并非个案,涉及金额不等。

受害者部分支付凭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上海清算所:从未委托或授权

  任何机构或个人运营App

  7月15日,记者联系到上海清算所。上海清算所独家回应央广网称,上海清算所(全称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主要面向银行间市场和机构发行人、机构投资者,提供外汇、债券、衍生品、大宗商品等金融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以及债券登记托管服务。除官方网站(https://www.shclearing.com.cn)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清算所)以外,上海清算所从未委托或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运营App、微信服务群等线上服务平台。

  记者采访后,上海清算所对此事极为重视,随后便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郑重声明》,提醒广大社会公众,提高警惕,谨防风险。

上海清算所回复央广网并发布声明(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律师: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副主任李红枝向记者介绍,吴先生遇到的此类行为链条,分别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和诈骗罪。

  “能够精准定位到进行‘维权退费’的消费者,可能存在其个人信息被违法出售、非法获取的情况,相关主体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李红枝向记者介绍,在此类行为链条中,有人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名义伪造文件,并加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章”,其行为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从综合行为链条来看,上述行为均为实施诈骗的手段行为,诈骗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债权转换”、“资金兑付方案”,要求受害者先充值再提现,并用先期小额获利引诱,最终以“修复数据”等名义骗取大额资金,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这类骗局借助App、微信群组等网络工具,通过“托儿”营造虚假氛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打击的电信网络诈骗。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具有牵连关系的情况下,一般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李红枝表示,受害者在维权过程中,之所以容易陷入这类骗局,是因为他们往往因前期权益受损(如培训机构跑路)而情绪焦虑,希望能有效解决问题,诈骗分子正是抓住这种心理,以“协助维权”、“快速回款”为诱饵突破心理防线。

  李红枝提醒,消费者遇到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一是要求下载非官方App。维权者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等渠道核实,看官方网站是否有关于此事的处理公告,像上海清算所这类正规机构,官方渠道并无App开展清退,凡是要求下载陌生软件操作的,极可能是骗局。二是“充值返利”的循环要求。合法的清退不会以“先充值再提现”为条件,“以钱换钱”的模式本质上是诈骗分子套取资金的手段。

  “如果不幸被骗,受害者需第一时间收集固定证据,包括诈骗分子发送的文件、App截图、充值记录、微信群聊记录等,并立即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说明被骗经过并提交已收集的证据材料。积极跟进案件进展,要求依法追缴赃款赃物。”李红枝建议,公众需强化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对“非官方App清退”、“充值返利”等话术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快速回款”的高额承诺,从源头降低被骗风险。

  李红枝建议,吴先生等受害者,应立即搜集证据,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央广网北京频道

  原标题:为退款5000丢了10万!骗子声称协助退款,让维权者陷入连环套……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