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在线》——温州民主立法中的媒体力量

温州网2023-12-28 09:14

温州网讯  回顾在《代表在线》做记者的日子,依然是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是最辛苦却最自豪的新闻从业时光。从2017年出台的《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到2020年公布的《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它俩的立法过程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其中不仅有立法人员和热心群众,也有我们温都《代表在线》记者们辛勤奔忙的身影……曾经,我们一连数月走访市区十多个小区,拜访十几个部门,采访近百人,连续撰稿20多篇报道,只为汇集更多的民意民智,揭开更多的问题和真相,探寻更多的解困对策与良方,只为在普通民众与地方立法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更为推进接地气、高质量、有实效的地方立法贡献一份心力。

其中与《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结缘,就是始于你我生活中最常见的“小区”。早在2016年,温州市区就有1465个小区进驻了物业公司,550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但是物业、业委会和业主之间却始终摩擦不断,更有小区因三方矛盾发生激烈冲突,甚至陷入“垃圾围城”“业委会集体辞职”等更为难解的困局。2013~2015年,我们采访报道了许多起同类事件,却始终找不到破局之法。这让我心里很是郁闷。直到2016年温州市人大将《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确定为当年的立法项目。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希望”,憋了那么多年的劲儿终于等来了“大干一场”的机会。

于是,我们借助报道市人大立法工作的契机,和市人大法工委积极沟通合作。一方面,我们协助市人大在温都新媒体上设计发布了“温州市物业立法调查问卷”,组织市民代表参与物业立法调研活动,积极收集民意数百条。另一方面,我们从2016年的10月起连续数月,走访市区十多个小区,不仅周旋于物业、业委会、困难业主之间,还积极拜访物业管理部门、专家、律师和协会,更是努力搜集线索证据、学习物业现有法律法规,不断剖析各小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最终形成“《代表在线》物业管理系列报道”,先后揭开了许多小区业委会财务混乱、公款私存、业委会管理公开不到位、小区民主自治艰难等多种乱象,并提出了不少解困的建议对策。这些建议在反馈给人大立法人员后,其中多条被《条例》吸收和采纳,真正实现了造福社会。同时通过报道推进,我们也真切地帮助五六个小区解决了小区自治问题,收获了大量市民的好评。

而推动《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制定,则是一场民生维权的“侦探剧”。2019年3月,温都新闻热线连续接到了市区大鹏组团、锦江家园、景丽大楼等十几个小区住户关于周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的投诉。当时我觉得很奇怪:虽然这个问题以前也时有出现,但是在同一时间爆发却非常少见。我怀着好奇心,走访市区多个小区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夜间噪声监管难”问题:生态部门不管、住建部门不出证明、执法部门没了执法标准,群众和施工单位怨声不断。这一尴尬情况是我从业以来未曾遇到过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我不死心,继续采访了六个部门和十多家企业,终于找到了监管难原因——因2018年《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被废止,省市环保部门取消了《夜间施工许可证》审批。也正因此审批事项突然取消且未有配套解决政策才引发了这场监管困局。“法的问题还是得靠立法解决”,有了上次立法参与经验,这次我主动联系了市司法局,邀请市司法局牵头六部门召开专题讨论会。同年6月,该报道问题获当时的市长姚高员批示,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解决方案,并要求制定全市夜间施工监管办法,即《温州市建筑工地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该《办法》立法过程中,我们又积极反馈调研发现和立法建议,力促夜间施工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先后两部法律法规的立法深度参与,不仅让我成了一名业余的立法研究者,通读了相关法律和多本立法著作,主持完成了温州社科联、温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的民主立法课题项目;更成全了我“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情怀和职业抱负。也正是因为国家“深入发展地方民主立法”这一法治方针的指引,温都《代表在线》这一有力的地方媒体与地方立法的合作平台,我这萤火之光才得以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能量,实现造福社会的心愿和理想。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代表在线》——温州民主立法中的媒体力量

原温都记者、现温州理工学院教师 张新彤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