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该不该被拒之校园外?代表嘉宾:关键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

温州网2023-11-20 17:02

  温州网讯(记者 张湉)近日,《代表在线》栏目报道了一则关于苍南一名高中生违反校园规定私自携带手机进校园被校方收缴一事,引起社会关注。

  学生手机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手机到底该不该被拒之校园门外?本期《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到市人大代表白洪鲍、温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方耀、龙湾区罗峰实验学校政教处副主任朱茹茹共同探讨。三位嘉宾一致认为,堵不如疏,校园手机管理的关键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

  现象

  虽有禁令但仍屡禁不止

  针对平时的手机监管,教育部门早就有了禁令。朱茹茹表示,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以书面形式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老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通知》的出台,为学生使用手机立了规矩,也让学校管理学生手机有了依据。但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现象仍有发生。

  朱茹茹分析,《通知》没有真正落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长主观意愿上希望能通过手机随时联系到孩子、掌握情况,故未能积极配合该工作开展;二是孩子自身控制能力较弱,容易沉迷手机无法自拔,故不愿配合。

  关键

  提高孩子自我管控能力

  “现在的孩子的学业压力大,也需要通过娱乐、社交来适当调节和放松。”方耀说。

  在他看来,每个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同,本应因才施教。但是学校采取分类管理的成本太高、人力有限,所以在更完善的政策出台之前,手机进校园采取“一刀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不能切得太狠,否则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做出偏激行为。尤其当孩子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阶段,或会引起“报复性”使用手机。

  一味放任,显然不妥,但强行禁止,也不是治本之策。“关键还是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建设,自控力上来了,工作的难点就容易攻克了。”方耀建议,家长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比如每天约定好手机使用时间并设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必须归还手机。让孩子在意识形成过程中,渐渐形成习惯,减少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建议

  家校协同打好手机管理“攻坚战”

  在白洪鲍看来,手机对于学生群体不再只是通讯工具,也在日常出行、支付等生活场景扮演重要角色,帮助孩子去和社会产生连接。“比起讨论如何禁止手机进校园,我觉得更应该关注和思考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前提下,让手机能够更好地进入校园,融入孩子生活。”

  为此,白洪鲍建议,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是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开诚布公、共同商定有效的管理办法,真正做到在实际操作中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大力鼓励、推广手机在出厂时设置家长管理功能,让手机使用权限能够牢牢掌握在家长手中;另一方面,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双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打好手机管理“攻坚战”。

  “比如我孩子的学校就做得挺好,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但需要家长和学校签订共管协议,保证学生在上课期间能够服从管理。”

  针对家长担心孩子“失联”问题,朱茹茹表示,目前已有不少学校推出许多人性化的做法。比如在班级门口安装电子班牌,家长通过电子班牌可以时时掌握孩子在校考勤情况以及日常表现,同时还能实现双方互相通话的功能。此外,学校里也会定期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晨会以及校规学习等,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了解沉迷手机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学会做手机的主人。

向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