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今年是温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1983年4月12日至18日,温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首次选举产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推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股份制地方铁路建设,到书写温州立法绚丽篇章,40载履职尽责,春华秋实。
40载岁月,市人大常委会为温州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人大代表是如何认真履职的?近日,胡显钦、王茂法、叶连友、周赞等4位新老人大代表接受《代表在线》栏目专访,诉说履职背后的人与事。
胡显钦
温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从壮年到期颐,始终心系温州发展
说到胡显钦这个名字,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但说起金温铁路、龙湾国际机场,相信大部分温州人都耳熟能详。这两个重点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胡显钦的影子。
1924年出生的胡显钦,是1954年温州市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之一,曾任温州市副市长,在温州首次设立人大常委会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调任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出任常委会副主任。
胡显钦回忆,1984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被列入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通江达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在他的推动下,一份《筹建金温铁路的报告》被递交至国家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2003年3月,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次年,胡显钦带队赴香港招商引资,在时任温州市市长刘锡荣等人的努力下,得到南怀瑾的帮助,筹资难题最终解决。
行使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为温州建设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正是众多人大代表心中的“执念”。胡显钦说:“我在担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温州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机场的选址,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如今绣山中学的位置,虽然地少些,但比较适合建机场。后来经过常委会会议,以及人大代表建议,我们认为建机场是民生大事,要有长远的眼光,最终选址永强。”
实际上,设立人大常委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1981年地市合并,原市区改设区,名温州市城区,1984年更名为鹿城区。同一年,在胡显钦的牵头下,温州编制了首轮城市总体规划,最终形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这才有了温州中心城区的高速发展。
如果按虚岁算,今年胡显钦已经百岁高龄,而他始终心系着温州的建设,比如在2016年《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施行后,他专门写了份建议提交到常委会,为《条例》后续施行建言献策。他说:“从当选第一届人大代表,到退休后作为特邀人员出席人民代表大会,我几乎从未缺席温州人代会。”
周赞
龙湾区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对温州发展的关心和信心
体现在代表的建议和日常履职上
过去的40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尽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人大事业的壮丽篇章。
其中,有两件事让周赞最为深刻。第一件事是,2015年7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温州等5个设区的市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温州28年的“立法梦”正式落地。此后近8年时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立法法规定的“三大权限”,先后制定、修改《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等近20部地方性法规。另一件事是,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领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温3号),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件,由省长亲自领办,荣获浙江省2017年度省人大代表优秀建议,为促成行政审批改革“浙江样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龙湾提出加快打造温州科技创新中心、温州东部综合交通中心等“五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在龙湾担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周赞主持会议提出将科技创新和交通建设监督作为贯穿龙湾区八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两项议题,每年选取一个主题,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监督。在科技创新工作监督上,坚持集中、持续、精准发力,打出全过程全角度全链条监督“组合拳”;在交通建设监督方面,依据《监督法》赋予的各项监督职能,通过“会议审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督促做好补缺项、强弱项、疏堵点、解难点等各项工作。
“改革和发展,一直是我履行代表职责所关注的重点。”在龙湾人大经历两届10年,周赞一直是位“高产”的代表。2017年以来,他领衔提出省人代会建议26件、市人代会建议37件,关注内容覆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交通等众多民生工作。2019年,在我市启动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以及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他实地走访、深入调研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形成《关于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份建议被确定为市政府领导领办件,由市长亲自领办。“就这件建议来说,不管是办理面商,还是督办落实,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推进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同时也需要包括以人大代表建议形式在内的合力推进。”
周赞认为,尽心尽职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了解实情、细加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将其引向制度规范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使之既有实质内容,又有助于一类问题的解决,“建议虽不是制度规范的本身,但它可以促进制度规范的形成。通过一件件事情、一个个问题的逐步解决,从中演化出一项项具体制度规范,累积起来,就会有益于推动全省、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茂法
浙江省第十一至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浙江永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代表中的“劳模”
见证全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诞生
王茂法有很多身份,作为企业家,他是企业家中的劳模;作为人大代表,他曾荣获温州市十佳代表称号。他是浙江省第十一至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也是温州市第十届至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作为十佳代表,在履职时有哪些特色?王茂法说,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履职,不但要敢说、能说、会说,还需要有奉献精神,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和智慧。
连续多年,王茂法身兼三级人大代表,平均每年参加各级各类代表活动80余次,平均每年提出建议17件。这样的活动频次、建议数量,堪称人大代表中的“劳模”。但也有人说“代表建议数量不在多,而在于精”,而王茂法代表的建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比如,在2020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由他领衔提出制定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议案获表决通过,见证了全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诞生。同时,他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等多件议案,也获得省市各级人大的重视。从一件议案到一部法规,王茂法感受到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王茂法在温州的知名度很高,很大程度源于他对公共事务的乐于参与和积极发声。近年来,他已累计参与《人民问政》《代表在线》等节目上百次。他和冯蒋华、李星涛等3位代表,被媒体人称作代表“三剑客”。“敢说”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如在2017年媒体曝光苍南一位村民遭遇办事被反复要求出具证明后,他直言,百姓办事时遭遇这样的事情,暴露出职能部门工作还存在相互推诿、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问题。他建议在以后的审批中有效对接,消除数据孤岛,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路、不跑路。
王茂法说:“温州市有900多万人,平均每10万人选出一位省人大代表。如果我不称职,就意味着10万人缺席,我必须用心履职、专心履职、恒心履职,才能不负这一份责任。”
叶连友
温州市第十二至十四届人大代表、浙江震瓯律师事务所主任
凭借自身专注和专业,发挥代表的应有作用
今年是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在叶连友看来,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有着连续三届市人大代表履职经历的代表,他更是心潮澎湃。在这十余年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监督、任免、重大事项决定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也凭借自身专注和专业,做出了一名代表所应尽的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职权、发挥好作用,不负选民及群众的重托?是叶连友常常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开创了一个个经济奇迹。2011年下半年,温州出现局部金融风波,出现了一些明星企业倒闭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叶连友实地走访企业,形成《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企业家投资风险的建议》,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出降低企业家投资风险的思路与方法。这个建议与之后“企业破产重整、清算”就有着相同理念。
“人大代表建议服务于经济发展主线,它是个连续的过程。”叶连友说,围绕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他先后提交多份建议,以企业运营、法院执行、企业家生命财产保护等方面为着力点,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闭环构想。其中,《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企业家投资风险的建议》《关于利用法律手段重建温州信用体系的建议》《关于解决执行难的建议》等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建议,还成功入选了《优秀议案建议选编》,并获得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高度重视。
叶连友还多次参与到《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的前期调研、立法论证工作,为法规的完善提供了很多中肯个人意见。
“于我而言,人大代表这四个字既是份荣誉,更是份责任。作为来自律师界的人大代表,要真正发挥桥梁作用,透过以上两个事例,运用自己的专注和专业,挖掘出一些制度性或政策性的共性问题,为企业和群众发声,努力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叶连友说。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温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 听四位新老人大代表讲述履职故事
记者:蒋文泽 陈恩欣